軍火蜜月期過 俄中猜忌日深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3月4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陳泓達/特譯)近二十年來,中國持續向俄羅斯採購大批軍火,雙方在供需關係上堪稱合作無間,但如今中國企圖提高武器自製率,希望俄國轉移更多先進技術,俄國則基於雙方利益可能衝突以及在遠東地區仍有領土糾紛等安全考量,對中輸出軍火漸趨保守,雙方猜忌似與日俱增。

○六年起 莫斯科轉保守

國際前鋒論壇報指出,在前蘇聯崩潰後,俄國經濟一度風雨飄搖,來自中國的鉅額訂單是當時維持其龐大軍事工業運轉的及時雨,但雙方的武器交易從每年二十幾億美元的最高峰,2006年突然大幅萎縮,目前也沒有安排新的採購談判。俄國軍事專家不諱言,中俄現在都在重新評估合作的意義和價值。

俄製武器停止或減緩對中出口,可能有礙於解放軍的現代化,也會對中國軍事工業產生壓力。部分西方和俄國軍事專家認為,中國軍事工業目前還無法完全掌握關鍵硬體設備的先進技術。

開始強調戰略安全關係

另一方面,隨著俄國經濟持續發展,莫斯科現在看待武器出口也非僅止於出口創匯,而是更複雜的安全戰略關係。澳洲科廷科技大學戰略專家穆拉維也夫指出,莫斯科擔心,中俄中長期會出現利益衝突,中國或許有一天會以俄製武器對付俄國。

中國「盜版」 恐搶走俄訂單

俄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軍火輸出國,若干中方分析家暗示,莫斯科也在防範來自中國國防工業的競爭對手。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沈丁立指出,中方希望自俄國引進高品質武器,但遭莫斯科拒絕,因為中國向來善於利用俄國技術,發展自己的版本,然後與之競爭。

既有的公開資料顯示,從一九九二年到2006年,俄對中輸出的軍火價值約二百六十億美元。同時期的俄國武器出口總額約五百八十多億美元,對中出口所佔比例將近一半。

美歐國家在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後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俄製武器讓解放軍得以縮小與台灣、南韓和日本等鄰國的技術和火力落差。

但專家指出,北京對完全仰賴武器進口愈來愈不放心,從一九九○年代初期開始,中方堅持技術轉移,俾便提高武器自製率。俄國也滿足中國這方面的部分要求,授權中國軍工企業自行裝配戰機和其他武器,並協助中國自製戰機、太空發射載具、潛艦、水面艦艇等。不過,莫斯科對北京積極提高武器自製率的要求並未照單全收。

相關新聞
警方:77名中國人乘豪華轎車偷渡意大利
美日韓三國確認打造更具彈性供應鏈
關稅致生產轉移 沃爾沃電動車推遲對美交付
美宗教自由報告首次揭中共攻擊神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