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尋求解決關鍵的環境問題

標籤:

【大紀元3月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袁野2008年3月6日華盛頓報導)在未來的20年裡,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如何驅動環境變化?國際社會需要甚麼樣的政策應對主要環境挑戰?經濟發展處於不同階段的國家,如何共同擔負環保責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星期三公佈的一份報告中試圖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37%,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活動擴大導致大量物種喪失,生活在嚴重缺水地區的人數增加10億,空氣污染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翻了一番……

*報告:人類面臨四大挑戰*

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如果國際社會不儘快採取措施,上述情景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現實。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佈的2030年環境展望指出,在未來20年左右的時間裏,氣候變化、物種的喪失、水資源匱乏、以及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四大挑戰。這份報告警告說,政策上的不作為將不可逆轉地損害人類經濟增長和生存幸福所必須的環境和資源基礎。

*環保投資的收益可以大於成本*

但是,這份報告同時指出,如果制定出合適的政策選項,而世界各國又願意在經濟增長速度上做出些許妥協的話,那麼未來20年裡,環保的收益將遠遠大於成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2030年的全球GDP總量將比目前增長大約一倍。通過有效的政策行動組合,環境方面的嚴重威脅可以得到控制,而所付成本僅僅略高於2030年全球GDP的1%。

該組織認為,如果政策合理、實施得當的話,2030年全球總產值可能比現在提高97%,而不是接近99%。但是,這種投入換來的巨大收益是二氧化碳、氧化硫、氧化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下降幅度超過三分之一。

國際能源機構不久前公佈的一份環境展望報告認為,如果世界各國政府繼續奉行現有政策的話,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長5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增長57%。

*古利亞:不投資環保後果嚴重*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安吉爾.古利亞說,考慮到全球經濟增長的軌跡預測以及政策上的不作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經合組織認為,應對今天面臨的主要環境挑戰是技術上可及、經濟上可行的。

他說:“當我們進入2030年或者2050年的時候,全球財富的積累如此龐大,完全可以承擔這種投資。我想強調的是,這是一種投資,而不是開銷。另外,在未來的這段時間裏,不進行這筆投資的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

古利亞承認,實現他所說的“低排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需要所有國家不同程度地作出經濟結構重組,而這種重組引發的陣痛很難用簡單的經濟數字說明;此外,如何彌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工業化集團和新興經濟體內部在發展路線和環保決策方面的分歧,如何在限制減排的同時保證市場競爭力和社會發展,也是對各國領導人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驗。

經合組織公佈的2030年環境展望建議,在溫室氣體減排的政策制定上應該偏重溫室氣體稅收和可交易機制等基於市場的工具,以降低執行成本。此外,能源、交通、農業、漁業等導致環境惡化的關鍵領域需要優先採取行動。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工業界需要發揮領頭作用,但是政府必須提供明確、一致的長期政策框架。

*加強合作有助於應對環保挑戰*

此外,2030年環境展望的主要作者之一、經合組織的環境部主任羅倫茨.羅倫特森指出,加強經合組織和非經合組織國家的夥伴關係,尤其是和新興經濟體的關係,將有助於更好地應對跨國界、全球性的環境挑戰。

他說:“經合組織國家是歷史上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經合組織30個成員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在2030年、乃至2050年後繼續增加。不過,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這四個排放量增長迅速的國家的排放總和將在2030年超過經合組織國家。因此,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失效後,取而代之的減排協議必須包括所有主要排放國。”

去年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召開。會議公佈了巴厘島路線圖草案。這份文件確立了“共同但是責任有別”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到40%。

相關新聞
台環保團體籲政府正視溫室氣體排放議題
台政院CO2減量新目標 2025年回歸2000年基準
亞省擬頒新策略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能源及空氣污染挑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