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娟談樂(1)巴洛克原味

林杏娟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6日訊】巴洛克是指1600年到1750年這段時間,離現在已經有250年以上了。感覺上好像很遙遠。也許大家看過這一時期作曲家的畫像,男士們總是戴著一頂像法官一樣的,長長、捲捲的假髮,穿著緊腿褲,腳踩著高跟鞋,服飾上似乎比現代的人更講究細節的修飾。這種重視細節及華麗裝飾的風格,在當時的建築、繪畫上都可以看到。比如著名的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處處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作工精巧繁複。看的出來這是一個講究工匠技術,願意花時間,慢慢琢磨一件藝術品,耐心呵護「美的夢想」實現的時代。想想在認為「時間就是金錢」,又標榜「極簡主義」的現代人眼中,在審美觀上真的相差得好遠了。

在古典音樂的銷售排行上,巴洛克音樂一直有著相當大的市場。而且還有許多唱片公司積極投入,尋找更多當時不為人知的音樂及演奏方式來製作發行。也許是一股「復古」的風潮,現代人需要藉著傳統音樂的洗滌,調和一下工業生活的緊張感。面對一天的繁忙,放鬆心情,聽聽這個坐著馬車、點著蠟燭的時代的聲音,享受一下時空轉換後所帶來的閒情逸致。

巴洛克時代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所謂的「數字低音」的使用,這是其他時代都沒有的。什麼是「數字低音」呢?當時的作曲家在音樂的低音部份會以數字或記號等簡寫的方式來標示和聲的進行。演奏者依據譜上的指示,再即興的將和聲填補、演奏出來。
帕海貝爾的「卡農曲」就是利用了2個小節的低音主題,由數字低音樂器從曲子開始到結束,固定不變的反覆28次。就像建築物一樣,有了低音穩固的基盤,就可以在上面蓋出各種風貌的漂亮外觀。絃樂器以三個聲部輪唱旋律,一個搭一個,或前或後的出現。就像樓房一層、一層的往上加,錯綜複雜,最後成了宏偉壯麗的「聲音的建築物」。

http://www.youmaker.com/

如果能抓住這個主題,認出他,在28次的反覆中,緊緊跟隨,就像拿到建築物的導覽手冊一樣,一定能體察出其中的奧妙!

由Jean-Francois Paillard 室內管絃樂團所演出的帕海貝爾的「卡農曲」,也是採用巴洛克當時的樂器編製,以古樂器演奏灌錄的。這種作法就像在為古典音樂「尋根」一樣。我們知道,大家現在習慣聽到的交響樂團,樂器數量龐大,演奏的音響充足豐沛,這都是歷經了長期的樂器性能改良才發展演變成的。每個時代的人對聲音大小的定義、習慣與接受度都有不同的看法。現代人也許在工業生活的噪音影響下,傾向於放大音量來感受音樂的力量,以大快朵頤的方式消化吸收音樂。我們從這個由古樂器演出的巴洛克時代音樂裡,可以聽到一種「被遺忘了的聲音」–很遙遠、很典雅,音色清澈,無負擔。就像潺潺細流的河水,只要親近他,就能感受到被淨化後煥然一新的神清氣爽。

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巴洛克音樂具有這麼特殊的平衡的力量呢?我們知道這個時代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對比」風格的運用。在力度上的對比,常常會遇到大聲與小聲的輪流穿插使用。也會有快慢的交叉使用,來達到速度的對比。另外在樂器編排上,也能呈現出對比的特色。比如一種稱為「大協奏曲」的型式,就是由一組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樂器組合的獨奏樂器群,與一個管絃樂團的協奏。這種形式能充分表現出音色與結構的對比。利用這些不同的對比手法,井然有序的排列組合,彈性而有變化的達到了平衡的效果。
如韓德爾的「嘉禾舞曲」就是典型的「大協奏曲」。我們可以從音量或樂器數量的組合上,清楚的聽出一個個的對比樂段。

而廣為人知的「四季」協奏曲,則是屬於近代形式的「獨奏協奏曲」,跟剛剛介紹過的「大協奏曲」不一樣的是:獨奏協奏曲只是由單一個樂器獨奏與管絃樂團協奏,這也是現在常見的協奏曲的演出模式。創作這首曲子的韋瓦第在他的一生中寫了四百首以上的協奏曲,所以有人把他封為「協奏曲之王」。一般的協奏曲都沒有標題,但韋瓦第的這首是少見的帶有標題的描寫音樂,他非常擅長用音樂來描寫具象的情景。韋瓦第在每一個曲子前面都附加了一首十四行詩,這些詩句能栩栩如生的將季節情景生動的描繪出來。
四季的這一篇詩詞的內容是:「春天降臨,快活的鳥兒愉快地唱著歌打招呼。泉水如絮語般潺潺而流。不久,烏雲密佈、雷電交作。雨過天晴後,鳥兒又開始啼鳴高歌。」

──轉自《希望之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擁有千塔之城美譽的布拉格有許多歷史建築得以保存,從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古典式、新藝術風格,到當代建築,都可以在布拉格找到蹤跡,整個城市可說是座大型的建築博物館。
    布拉格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老城區與對岸的布拉格堡。
  • 由國立中山大學藝文中心主辦, 華府客家同鄉會協辦的巴洛克獨奏家樂團音樂會將於四月八日星期二晚上七點半於JCCGW Kreeger Auditorium演出(6125 Montrose Road, Rockville, MD 20852)。演出曲目包含馬克歐康納的阿帕拉契華爾滋與許多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月夜愁,白鷺鷥, ,鑼聲若響…等), 精彩可期。本次音樂會為免費性质,请向客家会索取免费入場劵, 憑票入場。索票請電洽張芬瑩:301-765-5083, 黃秀朗:703-742-8863 。
  • 位於南台灣的國立中山大學駐校樂團「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將於4月6日及8日在大華府地區舉行兩場音樂會及進行學術參訪活動。此次音樂會特別演出美國當代作曲家作品及多首極具代表性的台灣民謠組曲,藉由該樂團古典音樂訓練及重新詮釋,期望帶給美國各界和僑胞對台灣民謠能有全新體驗。
  • 【大紀元3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芥佑華盛頓十九日專電)中華民國駐美代表處文化組今天指出,預定下週至美國巡迴演出的台灣國立中山大學駐校樂團「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四月初將在大華府地區舉行兩場音樂會,演出美國當代作曲家作品及多首台灣民謠組曲,期望帶給美國各界和僑胞對台灣民謠能有全新體驗。
  • 蕭邦藝文圖書館為慶祝開館二週年,推出一系列的藝文活動。本週3月22日週六下午二點,將進行第三場的音樂演奏欣賞,邀請傑出華裔音樂家趙珮與吳青芳等人,舉辦長笛及大提琴演奏會。此次演奏會,從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到二十世紀現代樂派均有代表的樂曲演出,除了可欣賞到音樂家傑出的表演外,長笛音樂家趙珮女士,亦將在現場說明各時期音樂的特色及演進,是一場難得的音樂饗宴及知性之旅。
  • 巴洛克的音樂是複音音樂,旋律並不突出,樂曲多由小動機出發,在不同聲部上不斷延申發展,因此這時的音樂連綿不絕,音響較緊密紮實。
  • 「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將本週日晚上七點半於洛杉磯僑教中心演出。成立於2004年的「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團員以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專、兼任教師、 傑出校友以及在校優秀學生為主,希望透過全體演奏家的努力,將巴洛克時期精緻的音樂作品介紹給所有喜歡古典音樂的人。
  • 【大紀元4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六日專電)台灣國立中山大學的駐校樂團「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四日晚間在芝加哥台灣社區教會舉行的音樂會,以華麗璀璨的巴洛克風格展現台灣民謠,獲得僑胞們的讚賞。
  • 【大紀元4月9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享有「小提琴女神」美譽的「安‧蘇菲‧穆特」五月份將再度來台。這次穆特的亞洲巡演和挪威的「特隆赫姆獨奏家樂團」合作,腳步遍及台灣、南韓、香港和中國大陸。這次來台演奏的曲目,蘊含濃厚的巴洛克風格,也包含韋瓦爾第的四季協奏曲。 
  • 來自台灣的中山大學巴洛克獨奏家樂團於本月八日晚間七點在馬里蘭州洛城猶太人社區中心舉辦在美巡演的最後一場音樂會, 為大華府地區的民眾獻上了一場中西方音樂互動的美妙音樂饗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