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各國增產 糧價漲幅可減緩 基改作物受重視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日電)國際米價飆漲,稻米生產國紛紛限量或禁止出口,促使米價更貴。學者認為,這種情形類似1973年能源危機時代,未來糧食價格在各國努力增產下,可望減緩漲幅,聯合國糧農組織也估計今年世界稻米預計增產1200萬噸,約1.8%。此外,高價糧食也將激起更多基因改造作物的研究與種植。

世界銀行和IMF(國際貨幣基金會)在春季年會中,對於糧食價格飆漲發出警訊,擔心上億人民因為糧價上漲而更貧窮。包括澳洲、埃及、越南、泰國等稻米出口大國紛紛暫時禁止或限制出口。

世界銀行認為,食物與燃料價格高漲是目前東亞最大的挑戰,甚於美國金融震盪對全球市場的衝擊。許多經濟不甚發達的亞洲和非洲國家面臨更可怕的罷工、抗議與囤積問題,社會上處處充滿隨時會爆發的嚴重不滿、暴力衝突與搶糧暴動等嚴重社會問題。

世界各國金融及開發高級官員也呼籲採取緊急措施以阻止糧食價格高漲,警告除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獲得控制,否則社會動亂將蔓延開來,

美國總統布希(又譯:布什)4月14日下令釋出2億美元供緊急糧食援助,協助非洲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紓解缺糧,盼透過國際社會「重分配」來澆熄可能爆發的火球。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表示,全球糧食危機的發生就是由於國際原油價格飆漲,先進國家致力發展替代性生質能源,大量種植玉米用來提煉生質能源,而非糧食儲存,結果生質能源的產量和價格不足以平抑原油,反而各產業因原油價格飆高而增加生產成本,甚至農業用化學肥料的價格。

另一項重要因素是氣候變遷,澳洲連續幾年的乾旱讓全球糧食供應拉警報;新興國家人口眾多,需求增多,供給不足,當然需求彈性變小,價格上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颱風過後的蔬菜價格。

林國慶指出,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之後的隔年就發生糧食危機,當時再隔一年,糧食價格就逐漸平抑下來,只不過如今卻多了種植生質源作物、氣候異常等兩大因素,如今糧食生產國都在努力增產中,未來就要看全球氣候異常的情形要維持多久,若氣候異常情形不嚴重,糧食產量增長,價格自然滑落。

另一項可喜的消息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消息,假定天氣條件正常,今年世界稻米產量預計增產1200萬噸,即1.8%。這項糧農組織今年首度預測估計,糧食增產將緩解主要稻米生產國緊繃的供應形勢。

糧農組織預測亞洲主要稻米生產國,尤其是孟加拉、中國、印度、印尼、緬甸、菲律賓和泰國,產量均大幅增長;非洲生產前景也不錯,增長維持約兩成,特別是在埃及、幾內亞、尼日等國;拉丁美洲產量預計將強烈反彈。歐盟稻米生產預計也將提高,亞洲中只有日本的產量縮減,主因是日本去年生產價格下降之故。

糧農組織高級經濟學家Concepcion Calpe說,雖然國際稻米需求大於供給,2008年稻米增產可以減緩壓力,但因為庫存有限,短期的波動還是會繼續進行。

他強調,最近突然漲價反映出可供銷售的數量極為有限,特別是幾個關鍵的稻米出口國廣泛採取限制措施。不過,在未來的幾個月中,隨著巴西或烏拉圭,以及孟加拉、印度、印尼、泰國和越南新收穫的稻米,價格進一步上漲的趨勢可能會有所減弱,而且到目前為止,這些作物的前景良好。

玄奘大學財金系教授陳明健表示,1973年能源危機後糧食價格上漲,非洲國家好不容易出口一些糧食賺外匯,結果賺的錢還是買不起汽油;如今窮國則批判進步國家補貼生產生質能源,使用原本生產糧食的肥沃耕地種植能源作物,促使國際糧價大漲。

而窮國為了生存,只能出賣自然資源來換取糧食,結果反而形成更多沙漠化,更不利地球暖化,也不利原有的糧食生產,而富有國家進行「重分配」,企圖減少對立和怨懟,不過重分配看來也只是杯水車薪,而且還會因為重分配的過程、比例、先後等引發更多對立。

值得注意的是,陳明健說,1973年之後國際糧價先漲後跌,主要就是OPEC組織之間起內鬨,部份國家未按照協議量而增加售油量,再加上新的海上油源加入,導致原油價格下跌,農糧價格也隨之下挫。因此這次是否會歷史重演,值得觀察。

不過,陳明健倒是認為,過去遭到不少人質疑的基改作物可能趁此機會興起,因為在有限的可耕地上種出更多、更大的作物來養活全球每一張嘴就得靠精良的農業科技。

基改作物不怕病蟲害、產量大,為了解決缺糧問題,他認為未來會有更多生技公司研究基改作物,同時會有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科技。

至於原本就種植稻米的台灣除了自給自足沒問題之外,能否趁國際糧價錢好出口台灣良質米賺外匯?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游勝峰說,雖然國際米價漲,但台灣稻米有保證收購價格,台灣稻米比國際米價還高,並不利於出口,除非國際米價已經超過台灣的米價時才有出口的價值。

國內米價也在不斷上漲,不少消費也大喊吃不起,游勝峰說,今年一期稻作即將於五月份從南部開始收割上市,目前氣候還不錯,全台灣一期稻作可望收穫80萬公噸,再加上政府不斷釋出公糧,稻米價格未來漲勢空間不大。

對於國際糧食價格不斷上漲,游勝峰說,農糧署已經在討論相關因應的備案,全台灣22萬頌的休耕地未來的走向也在討論範圍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