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幼學瓊林(十二)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系列轉載由來: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爲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 ◇◇◇ ◇◇◇

【原文】
冬至百六(1)是清明,立春(2)五戊(3)為春社(4)。寒食節(5)是清明前一日,初伏(6)日是夏至第三庚。

【註釋】
(1)百六:第一百零六天。
(2)立春:春季的開始,是每年的二月四日或五日。
(3)五戊:第五個戊日。戊,古時算日子的單位,天干之一。「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常與「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用來計年、月、日、時,一個週期是六十,稱「一甲子」。

(4)春社:古代春秋兩季要祭祀土地神,春祭稱為春社,秋祭為秋社。
(5)寒時節:在清明的前一天,禁止生火煮東西,只能吃冷的食物(寒食)。
(6)初伏:伏,指金氣伏藏之時。庚屬金,金怕火,而夏天是火盛的時候,所以每到庚日必伏藏。夏至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四庚為中伏,立秋逢庚日為末伏,合稱「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語譯參考】
冬至後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初伏日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說故事時間 】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週期,以補救中國以前使用陰曆日期,無法配合季節變化的缺點,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為中國古代曆法家所獨創。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描述了地球因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因地球繞日一年轉三百六十度,將地球公轉太陽的軌道每十五度定一節氣,每個節氣約十五天,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出一年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變化。

一年分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而「分」與「至」表示正處於這季節的中間。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完全以春夏秋冬來劃分,明顯的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的長短。在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書中的天文訓篇裡,二十四節氣已齊備且和現在的名稱完全相同,由此可斷定在兩漢時二十四節氣就已完備了。

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及順序,人們將每個節氣名稱取一或二個字按次序組成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冬至與夏至

大約殷商時人們已知道立竿測影來定季節,古代人們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節所見到中午時太陽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並不相同,人們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根據全年觀測的結果發現,夏季時其陰影似乎較短,冬季時則較長,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其長短會跟著變化,因此取中午時竿影最短的那天為夏至〈至就是到頂的意思〉,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取竿影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

冬至是以陽曆而論,每年的冬至約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冬至的白天最短,晚上最長,所以也叫「最長的一夜」,過了這一天,太陽直射位置漸漸往北移,白天就慢慢地變長。由於冬至是氣候寒暑交替的轉捩點,所以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這一天,成為重要的節日,民間稱為「冬節」。周代已有冬節,漢以後,冬節更被重視,據《唐書》記載:「元正,歲之始;冬至,陽之復,二節並重。」唐代冬至與新年並重,所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的應節食品,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南方多吃湯圓。中國人也有在冬至進補的習慣。在寒冷的天氣裡,為了抵禦嚴冬,身體會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熱量。因此,以高熱量的食品進補,是很符合養生之道的。

寒時節與清明節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

「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谷雨」之前,換算成國歷,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在《淮南子》一書中記載:「清明」是在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後的第十五日,這時萬物潔淨,欣欣向榮,風和日麗,所以叫做「清明」。

在古代,清明的重要性還不如其前一日的寒食節,掃墓也是較晚才出現的活動。古人掃墓通常沒有特定時間,一直要到宋朝,人們開始有了在清明日掃墓祭祖的習俗。一方面是此時的天氣良好,適合出外踏青,一方面趁機將墳墓四周整理乾淨,免得雜草因綿綿春雨到處生長,破壞祖先的墳墓。由於寒食與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往往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彼此的習俗便漸漸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清明節。

寒食就是禁火,只能吃冷的,或事先煮好的食物。相傳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一奸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便連夜護送重耳離開晉國。重耳和他的隨從們,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終於回國當上國君,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和他的隨從們,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終於回國當上國君,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論功行賞,竟然忘了介之推。

介之推也不主動請賞,就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文公多次派人請他出山,他都不肯。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以為這樣可以逼他出來,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不見介子推出現,等火熄滅了以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抱著柳樹被燒死了。晉文公非常傷心悲痛,就下令每年的這一天,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子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率領群臣到綿山祭拜介之推。一行人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介之推抱過的那棵柳樹,已經長出了翠綠的嫩條。晉文公一見,心中忽有所感,便走上前去,折了一枝柳條,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隨從的臣下看了,也紛紛倣傚。晉文公把這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晉國人民在寒食節禁火,清明節插柳,這些習俗代代相傳,後來就成了全中國的傳統節日。

動動腦、想一想

中國幅員廣大,各地的清明習俗都不相同,找一找資料和大家分享。
學學古人的立竿測影,觀察不同時間影子的變化情況。

* * *
【附錄】

相關的詩詞

1、唐·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2、唐·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備註:本段原文參考三民書局發行之《幼學瓊林》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良好的閱讀能力將為孩子帶來無限可能,包括教育機會、學術成就,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上獲得成功。
  • 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經常聽到的一條職業建議是「追隨你的興趣」。鼓舞士氣的演講、畢業演說和勵志書籍中都充斥著這條信息。受到喬布斯(Steve Jobs)、蓋茨(Bill Gates)和凱瑞(Jim Carrey)等有影響力的人物的鼓勵,我們情不自禁地想效仿他們。
  • 人們曾普遍認為,如果學生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他們的學習將更有效率,也更有效果。從20世紀80年代起,量身定製學習方式開始流行。亨尼(Honey)和蒙福特(Mumford)等理論家創建了調查問卷,來幫助成人學習者確定他們的學習類型的。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德里克‧萊恩(Derek Lane)和林賽‧萊恩(Lindsay Lane)夫婦即將迎來他們結婚23周年紀念日,他們共同培養了一種自我控制和培養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規定一家人永遠不說「我恨你」這三個字,這幫助他們的五個孩子專注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 有效的時間管理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值得學習。以下幾個策略可以幫助學生以最佳的方式管理時間。
  • 我敢肯定,當我說小組項目有點難搞時,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同意我的看法。 當然,有時小組項目是很棒的。在我大學高年級的一門課上,有一個小組項目,我們要建造一個投石機。誠然,它只發射乒乓球,但組建過程非常有趣,並且占了我們成績的很大一部分。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