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模組 三年內恐剩大廠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5月1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永吉/專題報導

過去在太陽能電池的光環下,很少人討論台灣下游模組廠的情況,國內太陽能模組大廠—奈米龍科技總經理胡劭德表示,下游模組廠面臨來自國際的競爭,遠比上中游還激烈,預估三年內,模組市場將會淘汰到只剩大廠,而沒有小廠生存空間。

胡劭德無奈地說,太陽能產業是政策引導的市場,需要透過不斷降價導引至消費市場,才算健康,但是面臨成本壓力最大的一環,卻是下游模組廠,現在困境是原料價格居高不下,但模組廠卻沒有足夠的資金長期綁料,可以穩定地供貨及壓低價格;等到料源逐漸充足後,上游廠商不斷向下整合,降低成本,將使單純只做模組的廠商,定價上完全無法競爭。

胡劭德指出,在台灣沒有內需市場,以及美國、日本市場分別過於集中或是難以打入的情況下,台灣廠商只能搶攻歐洲市場,不過模組要賣到歐洲也不是說想賣就能賣,除了一定要通過德國萊茵實驗室的認證外,歐洲客戶通常會指定材料,另外也不肯切割訂單,使得訂單過度集中,萬一模組廠產能不夠,則接不到訂單,可是一年如果只接這一張大單,風險也太高。

胡劭德不平地說,模組光是在德國萊茵實驗室測試從排隊到獲得認證,幾乎都要一年以上,而且是如果更換材料,還要再做一次認證,重要的是為什麼整個產業只有最不賺錢的太陽能模組需要認證,上中游都不需要,況且電池廠每次也不一定拿同一家的矽晶圓來製造,品質也會有所差異,但這卻都要模組廠承擔,實在說不過去。

除此之外,胡劭德還說,模組廠的財務調度壓力極大,投資新台幣一億元的模組設備,一年約可創造30億元的營收,表面看起來相當不錯,但問題是一年預付材料款就要六億元,每個月買料加上營運周轉金還要二億元,基本上就得高負債比、高存貨、高風險,萬一市場銷售不順,資金壓力就更大。

截至去年底止,國內共有14家廠商投入太陽能模組產業,不過規模都不大,胡劭德表示,台灣模組廠必須儘快成長,積極籌資擴大規模及垂直整合或水平策略聯盟,否則如果歐美市場成長小於預期,那太陽能產業將供過於求,到2010年市場價格可能快速下跌30%-40%,屆時市場將只剩大廠,沒有小廠。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全球芯片封裝龍頭日月光:將擴大美日墨產能
違反美出口法 中石油分公司遭罰1450萬美元
胡塞襲擊引發連鎖反應 亞洲港口陷擁堵
618購物節銷售下降 中國零售業前景黯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