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精選:一代導演斯皮爾伯格(1)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6月19日訊】斯皮爾伯格的生日恰巧同人們見到天外飛行物第一次從美國穿過的日子是同一天。1947年6月24日,愛達荷州商人肯尼斯‧阿諾德正駕駛著他的雙座飛機飛過華盛頓州的亞基馬城,這是印地安人居住地。他報告說:有9個碟狀物體朝喀斯喀特山脈飛去。它們看上去就像跳躍的石頭,但這位商人估計這些飛行物的速度是在每小時1200公里。這個「碟狀飛行物」1個月之內先後在30個州內出現過50多次。又過了兩個星期後,才終於安定下來。

在許多年裡,人們始終認為斯皮爾伯格是這事發生的幾個月後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所猶太醫院裡降生的。其實,斯皮爾伯格的母親李。波斯那‧斯皮爾伯格是在前一年即1946年的12月18日生的他,斯皮爾伯格成年後一直有意遮掩這個日子。隨後幾年裡,3個妹妹相繼出生,安妮(Anne)、蘇(Sue)、南希(Nancy)。斯皮爾伯格抱怨說:他的整個童年都是同3個整天尖叫的妹妹和一個經常與7個女人開鋼琴音樂會的媽媽在同一處房子裡渡過的。斯皮爾伯格說《E.T.外星人》這部影片中埃麗奧特和總是喜歡突然尖叫、喜歡說沒邊沒沿兒的話的小妹妹蓋爾蒂就是他那3個可怕的同胞妹妹的混合體。

  李‧波斯娜就像她的兒子一樣是個瘦小、靈活、易於觀察的人,她也憎恨坐飛機,這是一個遺傳下來的性格。她曾是一個鋼琴家,當她嫁給了另一個辛辛那提人阿諾德‧斯皮爾伯格後,她放棄了可能成為她的事業的鋼琴。丈夫的父母都喜歡她,他們是在這個世紀中葉第一次移民浪潮時從波蘭和奧地利遷移到這裡的。剛剛結婚,阿諾德參加了空軍,在一個飛行中隊開一架B一25雷達飛機。復員以後,他從事了從8、9歲起就吸引他的電子行業。1948年,貝爾電話公司的工程師約翰‧巴丁、沃爾特‧布拉太思和威廉姆‧斯克雷發明了半導體。微小的鍺二極管將取代真空管,使微小的電子取代它們成為可能。阿諾德在布魯格斯商業機械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研究初級電子計算機。他是一個對一切都著迷的人,經常把設備零件帶回家,不然就是在半夜三更拽著全家人去觀看一些令以驚奇的自然現象。他兒子繼承了他這種頑強不屈、刻苦工作的品格。理查德‧德里福斯在影片《第三類接觸》中扮演的角色羅依‧尼瑞就是一幅他的不太完整的肖像。

  戰爭以後,阿諾德閱讀的科學故事雜誌的範圍越來越廣,可當時的發行物已經老化,無論在知識方面還是趣味方面都讓中產階段讀者感到困惑。約翰 ‧W‧坎貝爾把《奧斯坦丁科幻月刊》創辦成最早的科學故事雜誌,他慎重地刊登了一些帶有技術性的文章,偶爾有些文章也有一點「江湖」色彩,如它曾登載過題為《邏輯推理:關於大腦新科學》的文章,一位戰前最成功的作者L‧羅恩‧哈伯德在這篇文章中闡述了他的偽科學信仰,所謂「信仰療法」。為了使讀者把注意力轉移到應用科學上來,坎貝爾於1960年把刊物名稱改為《模擬科學幻想/科學事實》,而且開始在刊物上發表更有思想內容的文章。弗朗克‧赫伯特的那本具有傳記特徵的小說《沙丘》就是一個典型。阿諾德‧斯皮爾伯格是一個摸擬迷,在他的洗手間裡堆滿了複印的文章,在那兒,他可以踏踏實實毫無干擾地閱讀這些文章。

  斯皮爾伯格的童年幾乎就生活在廣播工具和材料中。4、5歲時,他父親就給他做了一個晶體機,他可以在夜晚躺在床上戴著耳機聽音樂。斯皮爾伯格說:「我記得有一天,在沒有收音機的情況下我聽到了音樂,而且還聽到了以前從收音機中能聽到的那種熟悉的聲音,那是一出名叫《比尤拉》(以色列的土地)的喜劇。」

  電影編劇拉爾夫‧羅森布魯姆說:「有些像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一樣在電視盛行時期湧現出來的年輕導演,他們似乎對電影的節奏和電影的可行性有種直覺。」斯皮爾伯格同意這種說法,他說:「我是通過看喜劇開始,我的確看過很多電影,我過去看過很多電視節目,現在也是如此。我總感到在電視上缺少好的文學作品和好的語言。」評論家大衛‧德丹比說,對斯皮爾伯格和他這代導演來說,「無論在品味方面還是想像力方面,漫畫對他們的影響遠比文學的影響大。」斯皮爾伯格常常為自己缺少對付那些印刷品的耐心而感到遺憾,「我不喜歡讀書,我是個讀書速度很慢的讀者,在許多年裡,我從未因讀書面感到過愉快,這真讓人羞愧,我想我是一個真正的艾森豪威爾電視時代的人。」

  1952年當電視剛開始在美國流行時,電視上先後上演了警匪系列片《天羅地網》(Dragnet),歌頌名人節目《這是你的生活》(This is your Life)和《傑奎‧格里森的表演》(The Jackie Gleason Show)——該片中格里森是一個富於妄想的紐約公共汽車司機,阿特‧卡爾尼是他的朋友——一位盡職盡責的下水道工人。另外還有《我們的布魯克斯小姐》 (Our Miss Brooks),這部片於是眾多好萊塢電視系列劇中演員表演最有新意的一部,在這個劇中,埃娃‧阿迪恩是一個刻薄的未婚中年教師。

  電影《奧茲和哈里特的冒險》(The Adventures of Ozzie and Harriet)對斯皮爾伯格這代人是一部影響極大的影片。邦德公司經理奧茲‧尼爾森把他的情景喜劇從廣播劇改成了電視劇,並把他生活中的事,包括他那個以裡奇聞名的兒子艾裡克(Eric)的事都編到劇中,這個系列劇使他的兒子成了時髦的明星。電視台仿製了一大堆尼爾森式的節目。其中科裡瓦爾一家的片子《把它交給比瓦爾》(Leaveit to Beaver)和白鬍子安德森拍的《父親什麼都知道》(Father Knows Best)都是一些好萊塢人對尼爾森式系列劇的重複。斯皮爾伯格認為他拍的《羅伯特‧揚》也是如此。大衛‧海爾伯斯坦在評論這些情景喜劇時說道:

    這些情景喜劇歌頌的是:在一個美好純潔的世界中,有一個理想的、無缺陷的美國,在這個美國裡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裡沒有經濟危機,沒有階級對立和仇恨,沒有種族問題的緊張氣氛……爸爸都是好爸爸,他們最大的錯誤就是在自家周圍找不到國家的路,或找不到日常生活用品,要不然就是總愛發表關於他們小時候是多麼頑強的演講……媽媽和爸爸生氣時永遠不會大喊大叫……這是一個和平的王國,沒有毒品,不允許一輛夜間晚歸的汽車開進院子裡似乎是最過分的行為了……媽媽和爸爸之間永遠相親相愛,兄弟姐妹之間愛最終總會戰勝對立。這裡既沒有被寵壞的孩子,也沒有缺少營養的孩子。

--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月12日,美國著名導演和製作人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表示辭去北京奧運開幕閉幕式的藝術顧問。事件起因於,中共支持的蘇丹軍政府和達爾富爾地區的種族屠殺。接受奧運會藝術顧問邀請的斯皮爾柏格,希望通過奧運精神向中共傳遞自己意願,停止達爾富爾地區的屠殺,為此他兩次寫信胡錦濤,希望以他的影響可以拯救達爾富爾的人民,但都沒有得到回應,也沒有得到中共政府任何回答!中共政府的反應使斯皮爾柏格先生無比失望,只好辭去奧運的藝術顧問一職。
  • 斯皮爾伯格辭去北京奧運會藝術顧問職務一事已經開始在文藝界人士中引來骨牌效應。英國導演古德里奇和他的製片人質疑自己是否太天真了,被中共利用來減輕斯皮爾伯格辭職的效應,是否應該繼續參與北京奧運會。
  • 不管是出於良心發現,還是因為黑人民權運動的勝利壓力,奧委會的態度改變表明他們承認了當年的錯誤。一個相關聯的問題是,在將來中共被解體的那天,當人們開始譴責中共利用奧運迫害民眾、批評奧委會軟弱無能的時候,奧委會又該怎樣來承認自己的失責、向受害的中國人作出補償呢?假如顧拜旦在世,看到今天諸多的不公而繼續堅持他的呼籲,他是否也會被扣上所謂的把奧運「政治化」的帽子?如果他不幸生在中國,身陷中共冤獄,人們是否也會用「非政治化」的說辭漠視其所遭受的迫害折磨?
  • 在華盛頓呆了4年後,麥克阿瑟調到了位於聖安東尼奧市郊的薩姆‧豪斯頓堡的得克薩斯軍區總部。在得克薩斯,他將繼續履行陸軍副官日常的參謀工作,主要是人事和檔案。地方雖然變了,但工作沒變。
  • 道格拉斯大概覺得這是他最後一次進西點軍校的機會了。「我一生中從未如此努力過。」o他不想分心,可分心的事找上門來。一天晚上,他和母親住的賓館著了火,他們逃到街上,渾身煙塵,臉上又髒又黑。

      更讓他分心的是「緬因」號戰艦於1898年2月在哈瓦那港被炸沉。在其後的兩個月裡,受崇尚武力外交的媒體的蠱惑和不負責任的政客的煽動,公眾大聲疾呼開戰。當時並未對「緬因」號沉沒的原因做嚴肅調查。致命的原因可能是艦船設計上的嚴重失誤,煤倉與軍火倉靠得太近。也就是說,它是海軍粗劣設計的犧牲品,而非西班牙人的惡行嚴當道格拉斯‧麥克亞瑟的西點軍校考試複習進入最後階段時,「牢記緬因號」的呼聲迴蕩在街頭演講台和鼓吹戰爭的雜耍劇臺上,「牢記緬因號」的大字醒目地印在學童們的薄荷糖紙上、商店門前以及別在翻領上的愛國小飄帶上,滿街飛舞。在這種氣氛裡,任何一個希望投身於軍隊的年輕人都需要鋼鐵般的意志才能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影響。

  • 1898年4月,美國對西班牙宣戰。亞瑟‧麥克亞瑟中校在奇卡莫加被任命為第3軍參謀長,奇卡莫加距修士嶺不到10英里,他一生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一幕就發生在修士嶺。但他根本不想在一場新的戰爭中做參謀軍官。他請求去擔任一個志願步兵旅的旅長。他的申請還沒有結果,美國海軍就取得了戰爭的第一場勝利。5月1日,海軍准將喬治‧杜威駛入馬尼拉灣,猛轟裝備過時的西班牙艦隊,並迫使其投降。一個月後,麥克亞瑟被提升為志願部隊准將,不久便被調往馬尼拉。
  • 最糟的欺辱行為通常發生在“野獸營”,但麥克亞瑟發現夏令營也是一個嚴峻考驗。他挺過來了,但有些新兵忍受不下去。夏令營期間退出的人之一就是麥克亞瑟同帳篷的夥伴。

      夏令營結束後,學員返回軍營,面臨著惡劣的生活條件。實際上西點軍校每座建築的狀況都令人震驚。一些學員對那些搖搖欲墜的建築驚訝無比。一位迷戀軍事的1898級學員康納德‧S‧班布科克寫道:“我們住的地方同樣住過傑弗遜‧大衛斯,1828級;羅伯特‧E‧李,1829級……尤裏西斯‧S‧ 格蘭特,1843級;喬治‧B‧麥克萊倫,1846級;菲力普‧H‧謝裏丹,1853級;J‧E‧B‧斯圖爾特,1854級……”帶著對軍事生涯的浪漫憧憬和對軍事史的濃厚興趣,麥克亞瑟一定和班布科克一樣深有同感。

  • 然而,任何一名有雄心的學員。尤其是想成為前5名的學員,像麥克亞瑟,都必須認真遵守這一套制度。在部隊花名冊上,每班前5名學員的名字後都有一顆星形標記,並會獲得“優秀畢業生”獎。他們比別的軍官在事業上有著更高的起點。
  • 當時,麥克亞瑟仍在準備與起義者作戰。與塔夫脫一樣,他認為控制菲律賓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略利益的需要。他也認為美國向外擴張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他公開宣稱,接受菲律賓人那“幾乎不合格”的信仰戶在馬尼拉的共濟會會堂,他與菲律賓人混跡一處,並利用自己的權力保護它,使之免遭關閉。 1901年2月,他在馬拉坎南宮開了一次舞會,菲律賓人和美國人不分種族,共度良宵。麥克亞瑟對菲律賓人的開放態度和對群島的鍾情也遺傳給了他的兒子。
      
    塔夫脫認為起義早已結束。麥克亞瑟則認為,如果他不迅速採取行動,起義將很快再度興起。他實施了內戰時的一項指令(10號命令),賦予他的軍官鎮壓起義的極大的權力,但這些權力常被濫用,有時甚至成為酷刑虐待的根據戶無數菲律賓城鎮的人們由於為起義者提供保護而被迫背井離鄉,住進了美軍監視下的集中營,他們的房子被燒毀。集中營周圍建立了“死亡線”,任何武裝菲律賓人若出現在集中營死亡線的另一邊,都將被視為進行恐怖活動而被格殺勿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