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實錄:罪在不赧者 天必誅之

陸真
font print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清代乾隆三年的二月間,天雷打死了一個士兵。這個士兵平素沒有幹過壞事,為什麼會被雷打死呢?人們都感到很奇怪。

這時,有一個老兵,對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們解釋道:

那個受到雷擊的死者,早已改過行善。但他在二十年前執勤時,曾經幹過一件大壞事,因我與他當時同在一個班裡當兵,所以知之甚祥。

那時,軍隊中的將軍,到皋亭山下打獵,那人(被雷擊死者)在路邊支起帳篷,等待、侍奉將軍。傍晚,有個年輕的女尼姑從這裡經過,那人見前後無人,便把尼姑拉入帳篷,意欲行奸。女尼奮力抵抗,丟下短褲,倉皇逃出帳篷。那人追她約半里多路,見她避入一戶農家,這才失望地返回帳篷。

女尼想躲進到一戶農家,這戶人家中有一少婦,還有一個小兒。丈夫外出。開始時,這家少婦拒絕女尼進屋,女尼說明了原因,少婦才請女尼進屋,並拿出自一條短褲,借給女尼穿上。

女尼在第二天的黎明時分離去,相約三天後,一定來歸還所借穿的短褲。

就在當天的上午,外出的丈夫回到家中,洗澡要換衣服,尋找不到自己的短褲了。站在身邊的小兒說:「昨天夜裡,媽媽把那條短褲,借給和尚穿去了。」

丈夫氣極,對妻子痛加打罵,妻子解釋無效,自縊而死。

第三天早晨,突然有人來敲門,丈夫開門,看見那位女尼,拿著一條短褲來還;並有一籃點心相贈。小兒指著女尼,對父親說:「她就是前天夜裡來的和尚!」 小兒分辨不清尼姑與和尚的不同;但是,女尼的形像,他是記得十分清楚的。

丈夫這才明白了真相,萬分後悔,拿起棍子就打小兒。小兒竟被打死,他覺得對不起妻子、小兒,便在妻子的靈柩前自縊而亡。一家三口,都不幸死去。

下一年的冬季,那位將軍來到該地區打獵,當地老百姓向將軍反映了這件事。將軍追問過此事,那個行惡的士兵,沒出來自首。我雖然知道這件事,但也沒有揭發。我曾秘密的跟行惡者談過,要他改過自新,棄惡從善。他也下決心做好人,以後再沒有做壞事。我和他都以為,可以把那件壞事掩蓋過去。這樣過去了二十年。沒有想到:那人的奸邪惡行,導致三人死亡,成為罪在不赦之人,因此,天必誅之!

(資料來源:(清)袁枚《新齊諧》)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7/9/53728.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邵道是明朝池州人(池州即今安徽省貴池縣),在衙門中充當皂役,擔任管理囚犯的工作。皂役也就是衙役,因為古時衙役多穿皂色(黑色)衣服,故而又名「皂役」。
  • 清代著名作家、詩人袁枚,在《新齊諧》中記述:滕縣的夏鎮,住著一位蔣翁,勤儉持家。生了個兒子,卻游手好閒,致使家道中落。蔣翁非常憂心。他熟識關帝廟的一位陳道士,知他仁德忠厚,足堪信託。便悄悄帶上五百金,對道士講:「我已年老,兒子不成器,我死後,他如能改悔,請用這些錢周濟他;假如他仍然不成器,您就用這些錢去修廟。」
  • 清代紀曉嵐的四叔,名叫紀栗甫。一天,到外地去探望朋友。走在半路上的時候,看到一個人騎馬飛馳而來,突然被路邊的柳樹枝條掛倒,撲通一聲,從馬背上跌到地下。當時路上有好些人,走過去一看:那個人已經好像氣絕了。
  •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古印度憍賞彌國的國王有位名叫莎曼娣的王妃。莎曼娣王妃的侍女常到花店買花並從花匠那兒聽聞佛法,回宮後便向王妃及其他侍女宣傳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從此王妃和她的侍女們都成為虔誠的佛教信徒。她們當然很想當面拜見釋迦牟尼佛,但害怕國王會反對,只好在釋迦牟尼佛經過皇宮到其他弟子的家時,透過皇宮建築的孔洞悄悄的向師父行注目禮。
  • 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福州福清縣人李元禮,擔任漳州龍溪縣主簿,代理縣尉的職務。有一次,他抓捕了六個強盜。按照當時朝廷的制度規定:「抓獲強盜七人以上者,可晉升一級官職。」
  • 清代博學之士紀曉嵐,收集了很多當時的奇聞軼事寫成了《閱微草堂筆記》一書,書中記載了許多因果報應之事。其中有這樣一則記載。清代時江寧有位書生,他借宿在某官宦人家的廢花園裡。在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他發現有位年輕漂亮的女子從窗外往裡偷看。
  • 在面對邪惡的時候,如果那些有職責,有義務,有能力剷除邪惡、抑制邪惡的人不做為,不履行自己除惡的職責與義務,放縱了邪惡的話。那麼他有可能也是在造業,從而導致自己將來遭報。
  • 在釋迦牟尼佛傳法的時代裡,祗樹給孤獨園附近有一個名叫鉤葛的獵人。他生性殘暴,又不通情理。一天早上,鉤葛帶了弓箭,領著自己養的一群獵狗到森林去打獵。路上遇見一位托缽化緣的僧人,鉤葛很生氣的自語道:「今天要倒楣了,一大早就碰到一個光頭,我看今天什麼也獵不到了。」說罷很生氣的往森林裡走去。
  • 有一個人名叫羅吉亭,本是讀書人。但是他為人孤傲,性情凶狂,不相信善惡有報。經常寫一些謗佛誣道的話,到處張貼。有時還寫些攻擊佛教和道教的長文,念給別人聽。人們都說他窮極無聊,但他依舊不覺悟,不改正自己的錯誤。
  • 南宋時,建昌新城縣(今江西黎川縣)有個妙智寺。妙智寺有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地,正巧此時妙智寺的和尚都相繼圓寂了,這片土地無人管轄。剛來建昌郡擇地建築房屋的寓客呂郎中垂涎妙智田寺的這份田產。他囑托新城縣張縣宰,想繼承這份土地耕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