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日他發表萬有引力:牛頓

見晴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4日訊】1687年7月5日,英國數學家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 1643 – 1727)出版了拉丁文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以下簡稱《原理》),內容包括了後來被應用了二百多年的萬有引力及三大運動定律。

不過萬有引力中的平方反比律,及貫穿這本書的微積分方法,卻分別使得牛頓與其同時代的科學家–虎克(Robert Hooke, 1635 – 1703)與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 – 1716)鬧得很不愉快。

英國科學家虎克曾經在1674年至79年間與牛頓在信中討論物體的圓周運動,信中顯示虎克在1660年以後就有平方反比定律(兩物體間的某種物理量與兩物距離的平方呈反比)的思想,直至1684年,虎克才藉此推導出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 – 1630)的行星運動定律。虎克把成果告訴友人哈雷,哈雷又詢問了牛頓,牛頓說他在已經完成的《原理》書中已經推導出來了。此事件促成了哈雷協助出版《原理》一書,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虎克懷疑牛頓剽竊其成果。虎克從此不願公開自己的發現。

至於微積分事件則發生在1711年,一位蘇格蘭科學家指稱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的微積分是剽竊了牛頓發明的流數術,引發了數學史上一場懸案。牛頓及萊布尼茨所屬的王家學會於是在1712年成立了調查委員會調查此事,調查結果中說牛頓才是真正發現者,並且指稱萊布尼茨是騙子,萊布尼茨直到逝世還深受流言所苦。

但後來發現,調查報告的結語竟是當時任職會長的牛頓所寫,這使得調查的公信力受到質疑。事實上,他們倆可能同在十七世紀晚期,各自從不同的思惟方法獨立地發展出微積分的符號與計算方法,使其能夠應用在幾何與物理學上,而目前一般所使用的微積分符號是沿用萊布尼茲的發明。

有一次普魯士國王詢問萊布尼茨對牛頓的看法,萊布尼茲回答:「從世界開始到牛頓時代的數學,一半以上是牛頓所做的。」萊布尼茲不但沒有在國王面前貶低牛頓,而且還當國王面推崇他。

說來也算是巧合,牛頓雖然和虎克有些矛盾,但他在給虎克的信中,卻也曾謙卑的寫下「如果我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段感人名句。

《原理》出版321年後的今天,風風雨雨都過去了,兩件圍繞牛頓的剽竊爭議,事實的真相已無從得知了。然而我們相信無論牛頓、虎克還是萊布尼茨,他們在天之靈都會同意,再卓越的研究成果都會被新的認識所推翻,然而誠信、謙遜的品格才能決定了一個人永恆的高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27年的今天5月21日,被《時代》雜誌列入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之一的飛行員林白(Charles Lindbergh),成功地從紐約飛到巴黎,成為不著陸飛跨大西洋的第一人。

    林白是瑞典裔的美國人,1902年出生於密西根州底特律。林白的飛行生涯開端於1922年,當時20歲的他參加了飛機師和機械師訓練,由於對飛行的濃厚興趣,他自己購買了飛機,並成為一名特技飛行員。1924年他開始接受美國空軍軍事飛行員訓練,以第一名畢業後,他成為了空郵飛行師。

  • 被視為20世紀影響人類與環境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時也被譽為現代環保運動啟蒙者的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出生於1907年的今天5月27日。

    卡森出生於賓州的農民家庭,幼年就在林野中、在大自然的懷抱下成長,孕育了她對自然萬物深厚的情感。從小也喜歡寫作的她,上了大學後,一開始選讀文學系,後來轉入動物系,這二門領域影響了卡森日後的人生。

  • 法國漢學家、探險家伯希和於1878年5月28日在巴黎出生。

    提起伯希和可能會令許多愛好中華文化的人連聲贊歎,搥胸頓足,特別是醉心敦煌藝術的人,對他更是氣的牙癢癢的,恨不得罵上:「小偷、騙子」。

    那是1908年2月,伯希和為了查閱敦煌出土的《法華經》古抄本,帶了一隊探險人馬到達敦煌,進入了滿室都是精美壁畫、雕塑,以及堆積如山的佛經、佛畫、文書捲軸的莫高窟。

    這伯希和可是個有料的人物,他不但懂漢語,還精通藏語、阿拉伯語、蒙古語等中亞語言,他從求學時代就一直專研漢學、東方文物,後來成為漢學教授。他多次來到中國實地考察研究,面對莫高窟裡的稀世真寶,他可是個識貨的行家。

  •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聖母峰)向來是登山家們的最高挑戰。1953年的今天5月29日,艾德蒙.希拉里(Edmund Percival Hillary,1919-2008),在嚮導兼夥伴雪巴人丹增.諾傑的幫助下,登上了這座海拔8850米的世界第一高峰,成了第一位登上珠峰的西方人。
  • 木蘭從軍是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故事。木蘭因為父親年邁,不忍他上前線做戰,因此喬裝成男兵代父從軍。也許是木蘭的孝心感動天地,因此才讓她連戰皆捷,帶著勝利的戰果榮歸故里。

    在15世紀的法國也有一位知名的女將領,她就是聖女貞德。

    貞德生長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篤信上帝的她,表示自己是上帝派遣的使者,要幫法國收回土地,並且要帶王儲查理去蘭斯(Reims)加冕。經過多次被各層軍隊守衛斥回後,貞德終於在1429年3月6日進了王儲的城堡,並在與王儲深談了之後,走入軍隊,為完成她的使命而奮鬥。

  •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奧地利作曲家海頓在1809年的今天5月31日,與世長辭。

    1732年海頓出生於奧地利和匈牙利邊境的一個貧窮的車匠家庭,海頓在海頓很小的時候,人們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他五,六歲時,被一位遠親撫養同時還教他音樂。2年後,維也納的史蒂芬大教堂音樂總監喬治.羅伊特爾下鄉選拔兒童音樂人才,海頓幸運地被選中。羅伊特爾把海頓帶到了維也納,在其後的九年裡,海頓一直在兒童合唱團唱歌。

  •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海倫19個月大時就罹患急性腦炎,從此失去聽覺與視覺。但她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條件比其他人困難而放棄和外界溝通的機會。在不斷的努力下,她不但學會了說話,而且還以優異成績取得哈佛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成為首位畢業於高等院校的聾盲人。

    海倫的學習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聾盲之後,雖然能夠以手語和家人溝通,但她漸漸發現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樣用嘴巴交談。她使勁張嘴、揮舞四肢,卻徒勞無功。渴望表達思想與情感的願望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強烈,但又沒有學習語言、人類愛的行為的管道。

  • 1886年的今天6月2日——美國前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Grover Cleveland)於白宮舉行婚禮,成為美國史上到目前為止唯一在任期內結婚的美國總統。

    除了上述這個第一之外,這位美國第22和24任總統還創下幾項紀錄:他是第一個民主黨人在內戰之後選舉出來的總統,也是唯一一位離開白宮,再被任職的總統。另外世人所熟知的紐約自由女神像,也在他任內落成並揭幕。

  • 如果說人類社會已走向高度的商業化,那麼好萊塢的電影就是這種商業化社會的最佳註角。為了更快地吸引觀眾目光,片中男女主角,甚至配角,莫不以俊男美女為第一考量。6月4日出生的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又譯為安吉麗娜.朱莉),這位紅透半邊天的女星,無疑是當今的代表之一。
  •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出生於蘇格蘭,確切的出生日期已經不可考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在1723年6月5日的可可卡地受洗成為基督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