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艦平: 玩笑開大了,張藝謀的「缶」陣欺騙了世界!

陳艦平

人氣 10
標籤: ,

【大紀元8月14日訊】張藝謀這個玩笑開大了,成了國際玩笑。忽悠大家,也不能忽悠到奧運開幕式這樣莊嚴的國家典禮場合啊!

在奧運開幕式上,張藝謀欺騙了世界。

開幕式上,2008人擊打的樂器,張藝謀把它稱之為「缶」,這是一種欺騙行為。這個方形的鼓類樂器,不過是鼓的改裝版,與「缶」無關。這是張藝謀一慣的偽造、民俗杜撰歷史的做派。此前,《紅高粱》與《大紅燈籠高高掛》都有偽造的民俗,包括釀高粱酒時撒上一泡尿與用小木槌敲打腳底的做派。這次張氏做過頭了,把他個人的那種杜撰作風,帶到了國家典禮中,這真是開國際玩笑了!

方形的鼓,是張氏的發明創造,與缶無關。缶是甚麼樂器呢?這就涉及到中國古代音樂的樂器分類。古代中國音樂人,把樂器分為八大類型樂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缶屬土類型音樂。土類型樂器,很少,只有兩種樂器為代表:塤與缶。我們不熟悉缶,可以從塤說起。塤是陶製樂器,是陶土燒制的中空的上有小孔以利空氣進出發出空氣流經體腔過程中共振音的樂器,文藝作品中,老賈小說《廢都》中首先寫到這種樂器,後被世人重視,塤的演奏,我們都聽過也看到過了。

缶,也是陶土燒制的器皿,大肚子小口,類似於我們盛酒的酒罈子。《辭海》對缶的解釋就是:「盛酒漿的容器,小口大腹,也有銅製的。」不盛酒,缶就成了樂器,瓦質的打擊樂器。《漢書》在《楊惲傳》中寫道:「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這裡要請注意到,這打擊,並不是用杵,而是用手拍打。拊,是拍擊的意思。因此,缶作為土音的樂器,所發的音決不是現在我們所聽到的鼓的聲音,而應該是拍響的或叩響的陶土製缸壇或陶質碗琴類似的聲音。我們看雜技《頂缸》節目,大缸拿上來,遞缸的輔助演員為了向觀眾說明這是一個真缸,會拍兩下,發出缸被拍打的「缸缸」的聲音。缶的音樂聲音,與此接近。我認為其音質在這種大缸聲音與碗琴聲音之間,或者沉雄過於大缸,因為是小口廣腹,共鳴聲要大一點。擊缶這種音樂與敲缸與擊碗琴類似。我這種猜測,有歷史依據。一是歷史上記趙王與秦王「澠池之會」,藺相如令秦王「禮尚往來,擊缶為樂」。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這缶,就是放在前面的酒容器,酒壺或酒罈子是也。缶因為是瓦器,所以,這缶也寫作有「瓦」字旁的「瓦」。另一個例子,就是李斯在其著名的《諫逐客書》中寫道:「夫擊甕叩瓦,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其實,古代人愛擊打這瓦器,也不單是秦地的陝西人,河南人安徽人,也是喜歡敲打缶這種瓦器的。《詩經》中采自陳國——現在河南淮陽與安徽亳州一帶的民間歌謠《陳風》中有一篇《宛丘》這樣寫道:「坎其擊缶,宛丘之道。」著名的詩經研究專家余冠英先生就把這譯成「敲打起瓦盆噹噹,就在那宛丘道上」。

可見,缶作為瓦器,不管發出甚麼聲響,缸缸也好,噹噹也好,或者是碗琴的清揚也好,決不會是鼓的聲音的。把鼓類樂器,硬說成是「缶」,那就是欺騙了。

為甚麼要把這鼓樂,說成是缶呢?

我想了一下,有三個原因。

一種可能是,張藝謀為了在開幕式上烙上其個人製作的烙印。張藝謀是陝西人,陝西人既然歷史上喜歡「擊缶」為樂,張藝謀就造個假「缶」來標明他的陝西人身份,並以此來為陝西人製造點自豪感:看,俺用這個來代表中國禮樂了!這個文化符號,選用了「陝西樂器」,了不起吧?這是一種猜測。

另一種可能是專家找到了這個方形的鼓類樂器,張藝謀聽訛了音,加上他自有的陝西人情結,把這鼓類樂器當成「缶」了。缶,音f□u,與「否」同音。中國古代有一種鼓樂,叫做 「”搏拊」,簡稱「拊」。拊,音f□,與「撫」同音。fou 與fu 的發音,易混聽。拊這種樂器,倒是鼓類樂器。有關古樂器的解釋中說,「拊:搏拊,以韋盛糠,形如鼓,以手拊拍之。」關於這種樂器的引用,還指出專用於雅樂。(《釋名.釋樂器》)在古籍中,關於搏拊,倒是屢有記載的。六經中的《書經》《益稷》裡記載:「搏拊琴瑟以詠。」《周禮.春官.大師》記載:「令奏節拊。」漢代的經學大師、文字學專家鄭康成(鄭玄)解釋「拊」這種樂器:「拊形如鼓,以韋為之,著之以糠。」韋,就是皮革。可見,這才是張藝謀動用 2008人所擊打的鼓形樂器!是拊,而不是缶!張藝謀將拊作缶,若不是文化上的無知,弄錯了,就是有意欺騙世人,以拊冒充缶,來為自己的陝西人臉上貼金了。

為甚麼棄用鼓而用「拊」呢?因為鼓在中國文化生活中,易指向兩種情結。一,「東風吹,戰鼓擂,現在世界上究竟誰怕誰?」這是文革期間的一首大眾歌曲,戰鼓擂,會被視為示威挑戰,與「和」主題矛盾。二,擊鼓鳴冤。把鼓擂得山響,會被別有用心的人理解為向國際社會鳴冤叫屈,「民怨沸騰」。為了避開這兩種理解,棄用鼓而用拊。而且雅樂的拊,風雅,宜迎接大賓。還有一層意思,鼓,我們都熟悉其功能:鼓舞人心、一鼓足氣,擊鼓進軍,鳴金收兵。歷史上樑紅玉擊鼓戰金兵,是一則佳話。如果奧運會發生了意外,如安保問題,如動運員成績不理想,辦砸了,那一鼓足氣就變成了巨大的諷刺與打擊了!這種文化隱喻,是當局所不願看到的。

用拊,本是一件風雅的事,但當作缶,那文化意義就全變了。作為文化符號,其附加的文化意境是其價值所在。擊缶,在中國古籍裡的文化形象,與負面的東西連在一起多一些。就拿前面所說到的《詩經》來說,《宛丘》是一首失戀人的情歌。「洵有情兮,而無望兮。」是這首《宛丘》中的名句。好在全詩不長,我背誦如下:「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全詩除了這個「翿」字不容易理解,基本意思很好懂。我現在解釋一下這首詩,「翿」這個字,讀音為酬:chou,意思為傘形的羽毛製品。全詩是說:這個女子(或直接翻譯成:你。子,是古代人對「你」的尊稱)這個放蕩啊,花枝招展地在宛丘之上。我真是空負了深深的情意,但沒有一點希望!鼕鼕的那個擊鼓的聲音,傳到宛丘谷底。沒有冬啊沒有夏,耽於歌舞的她,一直都戴著高傲的鷺羽!噹噹的那個擊打瓦缶的聲音,響徹在宛丘道上。沒有冬啊沒有夏,那傘形的鷺毛冠,一直戴在她尋歡作樂的頭上。——詩中「子之湯兮」的「湯」作「蕩」字解,指搖擺招展、放蕩不作檢點,因為這個女子這樣對待歌者,只顧一味尋歡作樂,放逐青春,自甘快樂墮落,因此歌者才痛苦不已:看不到希望,沒有一點可以解救的辦法。這是我們拋開了詩的「美刺」功能後的純情詩的理解。若加上「美刺」功能,那詩的情緒所指,更加負面了,不談。否則,就被人指為無限上綱上線了!要罵我為紹興師爺了。而另一處「擊缶」的記載,就是與「完璧歸趙」有關的故事。這則故事,指向秦王的暴政,俠士的「不懼五步之內流血」,是連普通中學生都知道的。擊缶,在這裡是被迫的,不愉快的,是侮辱與反侮辱的外交較量。難道張氏之立意,在此第三點嗎?如是如此,這裡的文化解讀,就大有文章了。——但這顯然不符合我們舉辦奧運會的主題的。我們可是要「和」要友誼呀!

奧運會開幕式後,「擊缶」一詞風行天下。看來,官方接受了張氏的說法。殊不知,這其實被張藝謀忽悠了。此擊缶,其實是大錯特錯了。

為了讓張氏明白,世人並非全都懵懂無知,可以被欺騙,特寫此一小文。這也是「皇帝的新衣」被一個小孩子喊出的重演。音樂界,古文界,歷史界,並非無人知道這點知識,但不敢指出,怕拂了一些人的心意。我指出這一點,只是我有小孩子的那種「無知者無懼」的率真之辭吧,與勇敢無關。

謝謝閱讀。如果筆者考證有誤,歡迎大家指正之。

2008年08月10日

補充:

又查《通典》《樂典》中有「缶」的解釋,使我更加明白原來的判斷,缶只能是瓦器才能作樂器。青銅製的缶,只是酒器,不能是樂器。

《樂典》對此記道: 缶, 說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 以節歌也。」 爾雅云:「盎謂之缶」,注云:「盆也」,坎其擊缶。澠池會,秦王為趙王擊缶是也。」李斯云:「擊甕扣缶,真秦 聲。」並且明確地列缶在土音部。

缶是八音中的土音,如果是青銅器,那就是金音,若是鼓,則是革音。中國古樂,八音是根據材質的發音來定的。缶是打擊樂器,瓦器。類似火缽。可稱為瓦缽。開幕式上的「缶」所發的,是標準的鼓音,當是革音無疑,雖然我沒考察過實物。

作者簡介:陳艦平(1962-)字子安,原名建平,後在部隊改現名。筆名:陳天下、陳爾雅、赤鐵、聖小魚、林時公等,江蘇通州人。從事現代詩歌、文化批評、政治分析、社會學研究。已出版與發表的主要作品《論戲劇詩》(1987)、《中國家長批判》(與人合著)、《莊子十八品》(浙江人民社)、《寫作指津——文章的技巧》(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合著)、《從洛陽到威海》(與人合著)、《大學生總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天下無極》(中國電影出版社)等,並出版有小說個人選集《陳天下武俠作品首選集》(十六冊,中國文聯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版)。另著有《非典時代的風雅之旅——文化山東叩訪錄》、《曲園藝事》、《孔儒批判》、《孟子正義》、《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藝術分析——以山水畫聖尤無曲的作品為軸心,對黃賓虹、傅抱石等同時代大師作品之藝術研究》、《書法禪》、《詩學》、《一個人的需求》(社會學著作)、《論庸俗》等書稿。(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北京奧運八月十三日戰報 費爾普斯奪第五金
北京奧運獎牌統計表(至八月十三日)
支援京奧用水 河北恐臨長旱
報導挺藏示威  英記者遭架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