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平:梳理兩岸中國人傷痛 龍應台遭中共封殺

萬平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10月14日訊】編者按:重新梳理六十年前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龍應台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廣受矚目。她希望年輕一代看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重新凝視人的尊嚴和生命價值。

真實與人性是中共所懼怕,龍應台文章因而遭到中共封殺。

中共建政六十年前夕,知名作家龍應台眾所矚目的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傳出遭到中共封殺的消息。香港大學學者錢鋼指出,九月十一日,北京各網站接到北京市網管辦(北京市互聯網宣傳管理辦公室)通過MSN下達的禁令:「刪除全部龍應台的文章,並不能再發她的文章。」

「一九四九是個大分水嶺,決定了現代中國,以至香港、臺灣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龍應台醞釀了十年、寫出上一代人的悲慘回憶。她希望藉此書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她期望大眾正視六十年前殘酷的真相,還坦言「以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

九月二十六日龍應台在臺北中山堂舉辦的新書演講會。她說,這本書絕非大陸所想是衝著十月一日建政六十年而來,她寫作目的是希望讓外界理解,「只有在看到你不喜歡的人的傷口時,你才算真正了解他。」

她說,寫這本書時曾獲得中華民國總統府、國史館、國防部協助,但大陸反應過頭,解讀為這本書的背後老闆是這些單位。龍應台表示,她希望這本書的簡體版能在最短時間問世,讓大陸讀者透過這本書了解臺灣人,深入看見臺灣人隱忍的傷痛。

她認為,與其兩岸和平與協商的決定放在少數領導人手裏,不如讓兩邊的人民對於對方的痛有真正的理解,這才是真正和平之所在。

中宣部全面封殺六十年前史實

新華網九月三日發的「龍應台新書 追溯六十年滄桑世事」新聞,網頁報導中的文章已被刪除,網頁顯示「抱歉!您查看的是已刪除或過期的稿件」,主要入口網站和博客內的相關文章已全被「河蟹」掉。

龍應台是當代臺灣知識份子中對中國大陸最有影響的一位,她再度推出的十五萬字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忠實地記載了過去的歷史,讓中共無法面對,而不得不封殺這一紀實文學採訪報導。

二零零六年初,屢次發表龍文而使當局不悅的《冰點》,因為發表學者袁偉時談義和團的文章而遭整肅。龍應台憤而發表〈請用文明說服我——致胡錦濤的公開信〉,譴責輿論控制。

塵封的歷史 中國人打中國人

走遍大江南北,龍應台打開一九四九這段華人記憶裏的黑盒子。她用她的筆,記錄著過往生活的軌跡,「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中共建政六十年之際,讓這一代的華人能夠打開了塵封多年、連結今昔的隧道,回到歷史的實境中。

「十餘萬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趨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以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抗日戰爭中打過無數重大戰役的張靈甫將軍,一九四七年被共產黨軍隊圍困在山東臨沂的孟良崮。最後一刻,他寫下與妻訣別書,然後舉槍自盡。

對於中共即將迎接建政六十年,她質問中共,你怎能慶祝當年被你殲滅的國軍(國民黨軍隊)?難道你不覺得這些亡魂都是你的手足兄弟?她跨海提醒,胡錦濤也應該對人民說聲「對不起」,對經歷戰亂的人民展現疼惜。她表示,「面對國家集體故意選擇的『騙人』記憶,我以訪談個人來對抗『抱怨一下』。」

她還指責臺灣過去討論族群融合和化解仇恨,國民黨從不是為了追求真實而進行討論,往往只為應付眼前的民進黨崛起的政治問題。

個人需為行為反省和覺悟

「對於所謂的國家集體,我永遠抱持懷疑,」龍應台要年輕的讀者深刻地思索一個問題:「個人和集體間的關係是什麼?」

她呼籲現代的年輕人要意識到,在集體裏,個人有責任做判斷。集體裏面的個人有反省和覺悟的能力,才能避免集體變成一個失控的機器,「吞噬了我們前一代人──不管是蘇聯紅軍、納粹德軍、日本軍或是解放軍、國軍──那個可怕的大機器,才有可能將來會變得更文明。」

為了真實地呈現歷史,龍應台走過長春、南京和瀋陽等地一個個荒涼的,甚至白骨累累的戰場遺蹟。她提到一九四八年長春圍城的慘烈,提到多年之後,長春的馬路和新建高樓下的屍骨。在臺灣的馬祖、臺東、屏東,她拜訪了許多國共內戰的倖存者,包括加入國民黨軍隊後來又成為解放軍,之後成為韓戰戰俘,又以「義士」的名義回到臺灣的臺東卑南族的陳清山和吳阿吉,其中的吳阿吉至今認為國民黨軍隊就是解放軍。

在書中,她還寫到了臺灣總統馬英九的母親秦厚修、桂系軍閥白崇禧的兒子,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以及港臺其他知名人士與他們的父母所經歷的戰後顛沛流離的生活。

龍應台九月十八日在香港大學舉辦新書發表會。她表示,她發表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控訴,也不是為了譴責,而是為了「向所有被時代踐踏、侮辱、傷害的人致敬。」她說,她希望這本書可以達到三個目的:第一,紀念千千萬萬個為了「一將功成」而死去的「萬骨枯」。

她說:「我對於那千千萬萬個枉生了的人,亡魂吧,我自己的感覺是,我用文學為他們燒一柱香,在六十周年的時候。如果『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話,……『一將功成』的記錄是重要的,可是萬骨枯是很少人用情感處理的。有很多的史料在那裏,可是那些史料不被大部份人看見。」

第二,她要通過這本書向與她母親一樣歷盡艱辛的一代倖存者說一聲「謝謝」。最後希望對這段歷史沒興趣的年輕人了解歷史,避免歷史重演。她說:「因為這一代的年輕人,他如果覺得這些故事都是上一代的,和我沒有關係的話,這很危險。當你沒有認識到在國家的戰爭機器裏你所站的位置,如果你從來不思索,你怎麼會知道那個機器所走的方向,有一天不會把你帶往生靈塗炭、顛沛流離的方向?……因為我不希望他們將來變成被時代侮辱、踐踏和傷害的人。」

特別希望大陸讀者看到本書

龍應台說,她期望通過這本很小的書,讓臺灣的藍營和綠營,本地人和外省人,能夠解彼此的傷痛。因為只有認識到「你所討厭的人,他的傷在什麼地方,你就不會拿起槍來傷他。」她還提到她特別希望大陸的讀者能夠看到這本書。

她說:「因為對大陸人而言,真正的和平恐怕也只在於當你看到臺灣人的傷在什麼地方,你才會知道和平有多麼重要。」 ◇

十一中共竊國日,多個人權組織在悉尼中國城聚會,聲討中共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攝影/安娜)

龍應台其人

龍應台為臺灣外省第二代,一九五二年生於臺灣高雄,一九八三年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一九八四年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龍應台基金會曾為了開拓臺灣年輕人的視野,也為了讓臺灣人更了解真實的中國大陸,曾舉辦數場「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活動,藉著紀錄片的放映與討論,讓參與者認識中國的貧富差距、基礎教育、血汗工廠及其他社會問題。

二零零五年龍應台的〈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野火燒到大陸,成為中國讀者的超級熱門話題,中宣部批評該文「如此宣揚臺灣民主自由」,實在不宜披露。她在文章中極力宣揚今日臺灣的民主、自由、均富,這與大陸民眾看到的臺灣現實並不一致。她甚至告訴大陸人,海峽兩岸,哪裏是統一和獨立的對決?其實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民主和獨裁,臺灣人已經習慣生活在一個民主體制裏了。

她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在臺北做公務員四年,以香港為寫作基地快滿七年,目前也是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

(此文轉載《新紀元週刊》141期)◇
http://mag.epochtimes.com/143/6998.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書序:行道樹
書摘:追火車的小孩
龍應台新書展現60年傷痛
龍應台新書展現60年傷痛 中共全面封殺龍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