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安全屋」隔離學童引爭議

標籤:

【大紀元10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朱宇明溫哥華報導)溫哥華三所小學使用「安全屋」隔離有行為障礙的學童,此事被曝光後在社會上引起爭議。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有受虐史的六歲寄養學童,當其歇斯底里發作時,校方將其關入「安全屋」。此事遭到行為障礙兒童保護代表Barb Laird的抗議。

Barb Laird稱,所謂「安全屋」,只有五尺見方,與壁櫥無異。學校違背兒童養父母的意願,隔三差五對此兒童進行隔離,現該兒童已搬離卑詩省。Laird認為學校這種做法是在欺負弱勢兒童。這些兒童有的曾受虐待,有的精神有問題,有的患有胎兒酒精綜合症,然而錯非己出,學校卻將他們一關了之。如果父母如此對待子女,恐怕子女會被社工帶走,自己也會背上虐待的罪名。

Laird說,使用「安全屋」的作法來自於一份名為《行為應對》的方案。學校局曾聘一位顧問造訪Renfrew小學,並擬定了這份方案。該方案的內容是:對於危險兒童,將其帶至毗鄰教室進行10分鐘安撫,可以讓其玩球或做其他活動,如果未能奏效,學童將被告知去「安全屋」獨處。如果學童不配合,工作人員將強制執行。

溫哥華學校局的學委則表示,在此之前他們對使用「安全屋」並不知情。在Barb Laird投訴後,經排查,在11所設有「特殊行為班」的學校中,發現有三所使用「安全屋」,包括Renfrew小學、Waverley小學和John Norquay小學。

另有四名常規班的學童,其家長也與學校簽有協議,若學童行為失當,危及自身或其他學童安全,學校也可採取措施將其隔離。

Renfrew小學校長Andy Powell-Williams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學校設有「安全屋」但拒絕進一步置評,他說關於此事的任何問題應聯繫溫哥華學校局。

溫哥華學校局主席Patti Bacchus女士在接受大紀元記者采訪時談到,她很關心此事,當務之急是進行調查,搞清楚學校使用「安全屋」的具體情況,是為了安撫學童還是懲罰學童,抑或是保護學童;該措施究竟是有效還是有害;學校是偶一為之還是習以為常;其他學區有何經驗可供借鑒。凡此種種,未能澄清之前,不好做出結論。草率關閉「安全屋」,問題兒童很可能被學校拒收,造成其他後果。

Bacchus女士目前正與同僚商議此事。在接受訪問的當天,她正欲前往涉事的一所學校進行實地考察。
卑詩省教育廳則認為此事應由學校局處理。在省教育廳的網頁上,有一份名為《學習能力、行為能力異常學生教授指導》的文檔,其中提到隔離學童,但其建議的措施是將學童帶至安靜地點,例如圖書館進行看護,而並非將學童獨鎖一室。

華人家長對此大多不知情。在Renfrew學校,記者訪問了正帶著女兒打秋千的Debbie 。Debbie聽說此事後很驚愕。她說,女兒從別處轉校過來,剛讀了一個學期,覺得學校還行,從未聽說過此類情況。儘管她並不贊成這種處理方法,但她也表示,自己有時看到老師帶領有行為障礙的兒童活動,如果這些兒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話,她也對女兒和其他兒童的安全擔憂。
卑詩省兒童及家庭事務廳對此案例未做置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