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為人嚴酷 失入道之緣

華翰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宋代人張稚圭元老,是王安石的門客,為長江以東的水上運糧官,同時代理金陵府的公職。

張雅圭為人正直,但他辦案嚴酷,很少寬恕人。平時喜歡與方術之士交遊,家中也曾經有幾個方士門客。

有一天,張稚圭走到郡府種蔬菜瓜果的園子裡,看到一位年老的守園子的差役,脖子上繫著念珠,張稚圭問他:「你讀經嗎?」差役說:「數著日子活罷了。」

張稚圭覺得他的回答很奇特,就把他叫到屋子裡,問他學的是什麼。差役談論起養生、吐納和煉內丹,造詣都非常精深。差役只看了他一眼,就很瞭解他,對他說:「您平日的用心,大錯特錯了。用刑嚴酷暴虐,這不是在為自己與子孫造福。你邀請的方士,也都不是真正有道術的人,這些人,只是希望得到您的財物罷了。」

張稚圭聽了這些話,大為驚駭,說:「您能把道術傳授給我嗎?」差役說:「我願意傳授給你。但是,你必須在今天半夜時,秘密地到一間屋子裡,我當面把道術傳給你。」

張稚圭聽了差役的話,當時就感到為難,不得已,只好答應了他。回去以後,張稚圭與夫人劉氏,商議這件事,劉氏說:「這不行!您因為嚴酷,人們平日都為您所苦,你半夜獨自一人出去,萬一事有不測,怎麼辦呢?」

張稚圭的母親,恰巧在門外聽到了他們的談話,就偷偷地鎖上了張稚圭的寢室,張稚圭當天的半夜裡,最終沒有能出去。

第二天天亮,張稚圭處理政事時,官署的小校,向他報告說:「守園的差役,在昨天晚上四更時分,雙腳交疊,坐著死了。」張稚圭一聽,知道那位差役,是坐化成仙而去。極為感歎惋惜說:「只因我為人嚴酷,不能寬厚待人,雖有求道之心,卻無入道之緣啊!」

幾個月以後,張稚圭染上疾病,竟也死了。

正是:

為人終須善憫,
何必暴虐酷狠?
善惡都有適報,
恰似影之於形!

(事據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

轉載 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曾傳唱過一首名為《蘇武牧羊詞》的歌曲, 此曲約產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傳說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學教師。其中“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這句歌詞尤其激勵人心。此歌內容采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后來又把他遣送到北海邊上牧放公羊,說要等公羊產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蘇武不顧威脅利誘,不怕艱苦折磨,堅持十九年而終不屈服。今天我就講一講“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的故事。
  • 古人十分注重仁義道德,答應別人的事情,就會信守諾言,所以有「一諾千金」的成語。而且古人常說﹕「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就是說受到他人的恩惠,應該想著回報,不能忘恩負義。《太平廣記》中就有這麼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在唐朝末年,鄭畋和西門思恭之間注重仁義的事跡。
  • 唐朝時,有牛生從河東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過華州時,在一個鄉村小店裡投宿。那天下大雪,牛生讓店主人燒湯、烙餅,一會兒有一個人衣衫襤褸,也來投店。牛生憐憫他,要和他一起分吃,那人說:「我窮的弄不到錢,今天空著肚子走了一百多里路了。」連著吃了四、五碗,之後躺在牛生床前的地上睡著了,鼾聲象牛叫。到五更天時,那人搖醒牛生,連連催促說:「請相公到門外來一會兒,我有重要的事要說。」
  • 移民來紐約多年的導演周傑成新作《隔世尋緣》,將於10月17日起在紐約市下東城格蘭街466號亨利街藝術中心朗誦廳 (Recital Hall, Abrons Arts Center)上演。《隔世尋緣》描寫有關中國移民橫跨60年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某些階層的人和特定的遭遇,希望能引起觀眾對紐約唐人街及前人過去生活的緬懷。
  • 皇上屢次頒布恩詔,鄉官想報官府,為她領取糧食布匹,她都堅決辭謝了。有一年,官府又要為她請求旌表,建立碑坊,她死活也不同意。
  • 清朝雍正年間,河北清苑縣,有位知事(官職名)姓邵,他為人廉儉正直,家裏窮得叮噹
    響。但他很有智慧,破案有方。人們講他「是把心思才能,都用在辦案上了。」當地人都
    稱他是「邵青天」。
  • 鄭板橋(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三歲喪母,是靠窮 苦的奶媽費氏,撫養成人的。長大後,先是以賣畫為生,後在窮朋友的幫助下開始讀 書。四十三歲時,考中了進士,隨後擔任了山東範縣(現屬河南)知縣。
  • 清代,南陽縣的楊二相公,以拳術高超聞名。他能用自己的兩肩,把裝滿糧食的船扛起來;幾百名旗丁用竹篙刺他,只見竹篙寸寸斷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