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拉!呼拉圈奇技了得!(組圖)

采風 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照片中的雜耍藝人來自北韓,她一次搖動半百個以上的呼拉圈。更妙的是,她的腳並不是踩在平地上,而是站在一個轉動的圓豉邊上,身上搖動幾十個呼拉圈的同時,她必須同時保持全身力道站立在圓豉邊上的平衡。


展開金色呼拉圈如鳳凰展翅(作者攝影)

準備搖動呼拉圈。(作者攝影)


呼拉圈呼拉展開(作者攝影)

金色的呼拉圈籠罩全身展現十足功力(作者攝影)

距今數千年前,大大圓圓的圓圈環已經在世界各地成為兒童玩具。世界各地的人們利用各地隨手可得的材料,例如葡萄藤或者是硬梗雜草做成圈環。據說在古希臘,人們會把圈環套在腰間轉動,以收減肥之效。18世紀初期,西方航海家到達夏威夷,發現當地的呼拉舞和搖轉腰間圈環的姿勢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這種圈環玩具被稱為「呼拉圈」直到今日。

1958年,美國玩具公司Wham-O的創辦人理察‧納爾(Richard Knerr)和阿瑟‧莫林(Arthur Melin)將塑膠製成的呼拉圈推出市面。這種呼拉圈廣受歡迎,推出僅兩年間賣出超過1億件,因此,呼拉圈堪稱1950年代最受歡迎玩具。

呼拉圈是在1960年代開始成為馬戲團、雜技團的常見道具。其中俄國和中國的雜技藝人的呼拉圈技法層出不窮,廣泛影響後代雜技藝人的表演。

在2002年,有名澳洲雜技藝人茱迪斯‧拉妮艮(Judith Lanigan),她也是專注於呼拉的圈研究者,她編排了悲劇《垂死的天鵝》(The Dying Swan),劇中用上了30個呼拉圈。

1999年5月25日:美國人肯‧科瓦茨(Ken Kovach),創下邊跳彈床邊搖轉呼拉圈的之次數最多的紀錄,在世界健力士世界紀錄留下一頁。

2000年10月28日:在台灣高雄市立中正體育場上2,290人同時轉動呼拉圈3分鐘,打破最多人同時轉呼拉圈的紀錄。

2005年6月4日:澳洲人卡蓮娜‧奧茲(Kareena Oates)同時轉動100個呼拉圈,所有呼拉圈迴轉3週,創下單人同時轉動最多呼拉圈的紀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玻璃技師鑽研玻璃的特質,挑戰玻璃功能的開發不遺餘力...
  • 蠶蛾發出的訊號傳導到與其頭部相互連接的接收器,接著傳送至車子的操控系統,從而操控車就會朝蠶蛾想去的方向前進。
  • 德國有一家名為S&V技術公司企業專門為動物患病動物,量身定制「隱形眼鏡」。為動物配戴隱形眼鏡,需要大費周章,麼方便,而是一項,必須由受過培訓的具有專業技術的獸醫才能完成。
  • 哥倫比亞的動物收容所的獅子邱比特,因為喜歡飼育員多蕾絲對她又親又抱,於是成為哥倫比亞知名的動物大明星。
  • 有二名英國威爾斯的男子列茲.派勒與勞倫.湯姆斯聲稱,他們正計畫用羊大便做成的獨木舟橫渡英吉利海峽。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