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韻舞春風:蘇軾〈水調歌頭〉

新唐人電視台
font print 人氣: 90
【字號】    
   標籤: tags:

各位親愛的觀眾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相聚的時間了,今天要和大家共同欣賞的是,宋朝蘇軾的詞:「水調歌頭」。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北宋仁宗嘉祐二年時,和弟弟蘇轍一同考取進士,那時他才二十歲,官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他一生中仕途坎坷,屢遭貶謫,充滿了悲劇,但在文學上卻是人們公認的天才、全才。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偉大的散文家、詩人、詞人,又擅長書法與繪畫,作品獨步一時。他的學問廣博,見解深沉,既通儒學,又明佛道,詞風雄闊超曠,豪放傑出,於傳統的花間詞風外別立一宗,對北宋詞壇多所革新。

蘇軾在參加進士會考時,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深得主考官歐陽脩的賞識,不但以他為弟子,並說:「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就是說自己應該給蘇軾讓路,讓他能超出自己的成就。現在通用的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

今天我們所要欣賞的〈水調歌頭〉,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時,酒醉後抒情,懷念弟弟子由所作的。這首詞備受後人的讚譽和喜歡,是蘇東坡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其中很特別的是,連描寫英雄好漢的小說《水滸傳》裡,都引用了這首詞。書中第二十九回寫武松過中秋,張都監教養娘玉蘭唱個「中秋對月時景」的曲兒,玉蘭執著象板,唱的就是蘇學士的這支〈水調歌頭〉,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金聖歎的批語是:「絕妙好辭」。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這首絕妙的〈水調歌頭〉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開篇便破空而來,直接入題──「明月幾時有?」後面緊接著:「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高舉著酒杯啊,向廣闊的星空提出了疑問,宇宙中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明月的呢?而今晚在天上的神仙宮闕裏,又是什麼好日子,所以月色才會這麼美,天地間一片澄澈明淨,纖塵不染呢?這裡東坡大氣縱橫的讚嘆著造化的奧妙,宇宙的浩瀚,抒發對於明月的嚮往。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也真想乘著長風回到天庭中去看一看哪!那裏今晚光明皎潔,不知盛會是多麼莊嚴,多麼殊勝啊!但又怕禁受不住,華美月宮中的高寒。這裡的「歸」字用得極妙,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在無限的磅礴大氣中,表達了自己只不過是暫居人間,來處本為天上也!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古文中的「何似」,就是把兩件事物拿來對比的意思。東坡在醉中與自己的身影相隨,月下起舞,光影清絕,但想起在月宮的桂花樹下,也有白衣仙女在跳舞,天上人間的境界,相比起來不知如何呢?真令人嚮往啊!這時的東坡忽而問天,忽而起舞,意興揮灑淋漓到了極至。

在壯闊飛揚之後,這時筆鋒一轉:「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豪興已然收斂,情境整個都變得沉靜深婉了。「轉朱閣」的「轉」是什麼意思呢?古時凡寫光陰悄悄的,無聲無息的流走,都用這個「轉」字。「朱閣」,就是華美的樓閣,「低綺戶」的「低」字,描繪出月色已經西沉了,快落下去了。「綺戶」,是雕刻精美的花窗。「轉」和「低」兩個字傳神的表達出夜已深了,月已斜了,月光無聲無息的轉過華樓,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流照著世間眾生的住處。「照無眠」,照著心懷離愁不能入眠的人。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啊,你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可是為什麼,你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反而越發的清輝皎潔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間最苦的,就是這悲歡離合。最遺憾的,是月有陰晴圓缺。然而天道有常,這是從古到今都難以圓滿的事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就是美麗的月光。但願所思念的親人,都能夠長長久久,無災無病,縱不能在佳節裏團聚,只要能在千里之外,共賞這一輪明月,遙寄心意,就於願足矣了!

這首詞豪邁雄奇,但又飄逸空靈。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在詞的上片,淋漓盡致的讚嘆宇宙造化的奥妙,抒發對明月的欣賞,神采飛揚以神仙自喻,下片則因為一生仕途坎坷,顛沛流離,在佳節時又懷念弟弟子由,所以從縱橫高曠中轉為婉轉,感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了。

中秋之月,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本來就是圓滿的象徵,是美滿憧憬的寄託,然而人生之事,總常是遺憾的,實在難以盡如人意。而東坡一輩子雖遇種種不幸,卻反而成就了他詞中如此大氣的境界,把塊壘昇華成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懷。

縱觀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許多多優美而特殊的部分,不但包含了很多人和大自然的互動,像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更有許多在人生中非常獨特的體悟,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亡羊補牢,時猶未晚」,「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否極泰來」等等,體現出中華文化中,對於宇宙萬物的得失、陰陽消長,虛實相生等等特殊的看法。老子說:「大成若缺」,然而也正因為月亮的有圓有缺,才體現出真實的圓滿啊!

東坡的這首詞,在縱橫天上人間中,更讓人體會出,中華文化中柳暗花明的優美,和內涵的深遠。各位親愛的觀眾朋友,今天我們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了,願很快再相見!

--新唐人電視台節目.【天韻舞春風】--
新唐人電視台http://www.ntdtv.com/xtr/b5/aMain.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起句「誰家玉笛暗飛聲」就將人帶入一個高遠空靈的意境;「暗」字用得尤妙,把那種幽微、隱約表達得淋漓盡致…
  • 相傳張果老遊戲人間,變化多端,擁有長壽祕術、隱身術還有一指神功;...他為何總要倒騎驢呢?
  • 歷史上這位倒騎毛驢,滑稽可愛的老神仙張果老,故事傳說深入民間。而他的來歴,不只是平民百姓有著濃厚的興趣,連天子都非常的好奇呢!話說唐玄宗好不容易,將他召請入宮後,因為知道他變化多端,就找了一個能夠看見鬼的人,來看看張果老是何許人。這個人到了皇上跟前,就說:「張果老在哪裡?讓我來看一看。」其實張果老早就站在他面前了,他卻看不見。
  • 宋祁《鷓鴣天》是很招人喜歡的一闋詞,不但構築了邂逅佳人的畫面,抒發出一見傾心的深情;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宋祁真實版的浪漫故事——狹路相逢的「奇遇」,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宋祁為什麼能有如此的幸運呢?除了他才情洋溢,更因他生逢其時,得遇明君宋仁宗成人之美。
  • 中國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會,社會的修煉風氣總體比較濃郁,一些文學大家都是修煉之人,他們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達常人的情感,而實際是表達自己修煉的體會,感悟或者是境界,這其實是神傳文化的一種必然。比如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 猶記得去年的一個春日,桃花開得灼灼,他邂逅了樹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視,心馳神搖。不知是桃花映紅了美人的面容,還是姣好的容顏照亮了繁盛的花樹?
  • 大概是讀了太多眼如秋水、眉若遠山的章句,面對山明水秀的景緻時,他很自然地把它想像成一位眉目如畫的妙齡佳人。而且這位佳人,如書中的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眉彎似蹙非蹙,籠著絲絲輕霧;眼波似喜非喜,凝著款款深情。
  • 梅花長於冰雪林,如山中高士、月下美人,獨立世間。它不同於牡丹的富豔、荷花的清純、杏花的嬌羞,以欺霜傲雪之姿、暗香疏影之美,成為文人氣節和情懷的寄託。
  • 登高遠眺,吟詩作賦,是文人士子的風習。小到一個思婦「梳洗罷,獨倚望江樓」,低訴情意綿邈的離愁別緒;大到一個才子登覽幽州台,高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盛世幽思。山河勝跡如歌如畫,才人的情感和懷抱寄寓其中,達到了情與景的交融和統一。
  • 迢迢長江水,奔流不息,是歷代文人墨客不斷詠嘆的壯觀景象,傳遞著豐富多樣的情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書寫情濃似水和依依惜別和的韻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寄託韶光易逝和壯志難酬的感凔;「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表達歷史興亡和宇宙永恆的哲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