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真正認識自己

文/吉姆‧羅傑斯
【字號】    
   標籤: tags:

你當然需要了解周遭的情況,具備對世界的認識,知曉歷史,但是更重要的,你需要了解做為一個個體,你是誰。在鏡子裡好好的端詳自己,問自己是什麼驅動著你?假如你能了解它,在危機到來時就不會滅頂。請同時觀察你對錯誤的反應,下次你可以反應得更有建設性一些。

我要你知道你是誰

例如,現在我知道自己常常比別人早一步看到事情的發生,所以往往反應得太快、太早了,因此我現在訓練自己要等待。在我年輕時,我差一點破產,因為在股市瘋狂飆漲或人們驚慌拋售時,我都會跟進。現在我學會一旦興起瘋狂想加入人群的念頭時,我會控制住自己,轉身與群眾反向而行。當別人都在賣時,要說「買」的確是很困難的;但是這麼多年下來,我終於對自己的情緒多了解了一點。

無疑的,我們都會犯錯。就犯錯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認錯。假如你長大之後成為一個不能承認自己錯誤的人──不論是在生活上、投資上,尤其在股票市場上──你將付出慘痛代價才學得會這個教訓。

一個真正夠格的交易者知道自己會犯錯,像我這樣的投資者也一樣。你的父親並不是萬能的,他也做過錯誤的判斷。但是只有在承認自己的錯誤之後,你才可能改正這個錯誤並找到對的路。

人們容易被烏合之眾心理牽著走

即使那些自稱是「專業人士」的人,有時候也會受到烏合之眾心理(mob psychology)的影響。許多的「專家」就在達康風暴(dot-com debacle)中損失慘重。你可以想像,當你每天打開報紙都看到別人在發財,至少在紙面上他們是賺錢的,而你自己看到這其實是一個泡沫,這處境有多為難嗎?你不免懷疑:或許這真的是一個新紀元,過去的規則可能不適用。結果昔日的規則當然仍適用,許多人因此學到慘痛的教訓。

觀察一下日本,在2002和2003年間,大部分的分析師及經濟學家都勸人不要投資在股票上,甚至建議人們盡可能的賣掉他們手上所有的股票,或乾脆離開日本。這完全是一個由烏合之眾心理所衍生的錯誤指導──這道陰影如此根深柢固,甚至連專業人士都沒辦法看到在他們眼前的轉變。當時日本的自殺率創新高,出生率崩盤,青少年渴望的是公務員有保障的工作,而不是想成為搖滾樂明星或職業足球員。意志消沉的氛圍瀰漫著全島。但之後日本恢復得很好,股市已經漲了兩倍。

我要你去檢視事實,客觀的評估真正的情況,而不要被眾人的共同意見所迷惑,讓人牽著走。你需要知道何時把自己與群眾分離,獨立的思考。

不要驚慌,學習心理學

要在投資上成功,除了哲學和歷史,你需要學習心理學。情緒會驅使股票市場走向某一個方向。當大眾對某則新聞過度反應時,他們要不然是高價買入,要不然就是在不對的時機賣空。很多時候,投資者的心理會加速市場的走向。

每個人都會驚慌,我自己也驚慌過好幾次,在股市賠了很多錢。在1980年石油危機之後,我已經做過研究,確信石油供過於求,然而,石油的價格繼續攀高。油價肯定很快會下跌,所以我就賣空。不久之後,兩伊戰爭爆發,由於全世界都在擔心石油短缺,石油的價格開始狂飆。

我必須承認這是個錯誤的判斷。有人安慰我只是運氣不好,但那是不正確的。有些人已經知道戰爭迫在眉睫,龐大的軍事行動已經展開,宣傳機已經啟動,而我卻沒有做好我的功課。就像個剛出道的生手一樣,我急忙買回我賠本賣空的部位(position),然後在一個高一點的價格時賣出。雖然石油價格真的像我原先預期的下跌了,卻是在它繼續飆升到高點後才掉下來──那時已經太遲,我早就出清我的部位了。

我知道我不該驚慌的,我應該相信支撐油價的基本盤並不牢靠。我那時還沒能好好掌握烏合之眾心理,結果犯了錯。

如果你在市場驚慌的迷霧中喪失自己的看法,那就等於在市場上失去金錢。

摘自《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 遠流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08年金融海嘯的肆虐,最熱門的財務金融,尤其是過去最紅的財務工程中箭下馬。因為次級房貸的金融危機,擴散到房利美、房地美這兩家美國政府保證的房貸公司後,房貸包裝的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無法承擔,窟窿急劇擴大,美國的投資銀行第五大的貝爾斯登,3月就面臨倒閉危機,還好是美國聯準會(Fed)出手相救,才得以併入摩根大通旗下。
  • 家庭消費為所有經濟項目內的最大宗,占了約六成的比例,且相對於景氣的起伏,其變動程度較為平穩。其中的原因,便在於進行多少消費是根據消費者口袋內的錢,也就是所得的多寡來決定的。而且,就算短時間之內所得減少,原本的消費水準也很難降低(稱為「制輪效果(Ratchet Effect)」),所以在景氣低迷時期可以成為支撐的力道,不讓消費大幅下滑。造成制輪效果的理由包含消費的習慣化,以及飲食費及水電費皆是維持生活的必須消費。
  • 人人心中都有一口快樂井,只是,你發現了嗎?你善用了嗎?還是漠視它?甚至廢棄了它?大家都渴望快樂,然而,快樂不會憑空而得。快樂,值得追尋,也值得爭取。生命裡,所有的努力不會白費,我們對快樂的追求也一樣。
  • 那晚,夜很深了,突然接到好朋友的電話,說:「有一家知名出版社對我們當年的『醫生朋友』系列很感興趣。想問一問,在我們的出版合約期滿後,能不能轉由他們繼續印行呢?」
  • 楊蓓還在輔仁大學唸書時,我們就經常討論人生與人生的挑戰。她是非常用功又很能自省的學生,我看得出來當時她已下定決心要研究並解開人生的奧秘。
  • 「逃避與執著」這個問題經常在我們的生活裡出現,因為人往往看不見自己在逃避什麼,也弄不清楚自己為何執著,這樣的心怎能自由呢?又哪來的勇氣改變?我們的心若希望獲得自由,就要正視逃避與執著,生命才會有所改變。
  • 看著維莉的故事,又把我拉回當初我參加無國界醫生組織的那一刻:因為一個事件或一個畫面,讓我們埋在內心深處的憐憫被觸動。大部分的人在當下會感同身受,也許會難過、也許會捐一點錢,希望別人能因我們心中的痛有所救贖。但是願意成為那一個救贖的人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向前跨一步說:「我要到前線去服務。」這前面有著千百個理由可以讓我們逃開,大概只有傻子願意這麼做。
  • 人因為有需要,而變得貧窮。從出生開始,我們必須吃,必須喝水,需要別人給我們關懷,給我們愛。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Abraham.H.Maslow)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一生,隨著成長會產生不同的需求,包括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到自尊、自我實現及最高層次的靈性需求共六個層面,都需要被滿足。
  • 中國古代第一奇書《推背圖》,有值得玩味的謎語,也有精采的繪圖搭配及卦意解讀推演。它預言了唐朝至今、直至未來攸關朝代興衰的大事,奇準無比。一千多年來,《推背圖》以絕妙的預言和精深的文筆吸引無數讀者,歷久不衰,可說是人類智慧的巔峰之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