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珍藏

中國第一通史:史記(9)

司馬遷;圖:正見網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道九川:①弱水至于合黎,②餘波入于流沙。③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④道河積石,⑤至于龍門,南至華陰,⑥東至砥柱,⑦又東至于盟津,⑧東過雒汭,至于大邳,⑨北過降水,至于大陸,⑩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⑾入于海。⑿嶓頉道瀁,東流爲漢,⒀又東爲蒼浪之水,[一四]過三澨,入于大別,⒂南入于江,東彙澤爲彭蠡,⒃東爲北江,入于海。⒄汶山道江,東別爲沱,又東至于醴,⒅過九江,至于東陵,[一九]東迤北會于彙,[二0]東爲中江,入于梅。[二一]道沇水,東爲濟,入于河,泆爲滎,[二二]東出陶丘北,[二三]又東至于荷,[二四]又東北會于汶,[二五]又東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二六]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二七]道渭自鳥鼠同穴,[二八]東會于灃,[二九]又東北至于涇,[三0]東過漆﹑沮,入于河。[三一]道雒自熊耳,[三二]東北會于螕﹑瀍,[三三]又東會于伊,[三四]東北入于河。[三五]

  注①索隱弱﹑黑﹑河﹑瀁﹑江﹑沇﹑淮﹑渭﹑洛爲九川。

  注②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弱水出張掖。”孔安國曰:“合黎,水名,在流沙東。”索隱水經云合黎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鄭玄引地說亦以爲然。孔安國云水名,當是其山有水,故所記各不同。正義括地志云:“蘭門山,一名合黎,一名窮石山,在甘州删丹縣西南七十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窮石山’。”又云:

  “合黎,一名羌谷水,一名鮮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張掖河,南自吐谷渾界流入甘州張掖縣。”今按:合黎水出臨松縣臨松山東,而北流曆張掖故城下,又北流經張掖縣二十三里,又北流經合黎山,折而北流,經流沙磧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里。合黎山,張掖縣西北二百里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弱水餘波西溢入流沙。”鄭玄曰:“地理志流沙在居延*(西)**[東]*北,名居延澤。地記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餘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馬融﹑王肅皆云合黎﹑流沙是地名。索隱地理志云“張掖居延縣西北有居延澤,古文以爲流沙”。廣志“流沙在玉門關外,有居延澤﹑居延城”。又山海經云“流沙出鍾山,西南行昆侖墟入海”。

  按:是地兼有水,故一云地名,一云水名,馬鄭不同,抑有由也。

  注④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記此山水所在。地記曰‘三危山在鳥鼠之西南’。”孔安國曰:“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也。”

  正義括地志云:“黑水源出伊州伊吾縣北百二十里,又南流二千里而絕。三危山在沙州燉煌縣東南四十里。”按:南海即揚州東大海,岷江下至揚州東入海也。

  其黑水源在伊州,從伊州東南三千餘里至鄯州,鄯州東南四百餘里至河州,入黃河。河州有小積石山,即禹貢“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者。然黃河源從西南下,出大昆侖東北隅,東北流經于闐,入鹽澤,即東南潜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又東北流,來處極遠。其黑水,當洪水時合從黃河而行,何得入于南海?南海去此甚遠,阻隔南山﹑隴山﹑岷山之屬。當是洪水浩浩處,西戎不深致功,古文故有疏略也。

  注⑤索隱爾雅云:“河出昆侖墟,其色白。”漢書西域傳云:“河有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于闐河北流,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潜行地中,南出積石爲中國河。”是河源發昆侖,禹導河自積石而加功也。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至華山北而東行。”正義華陰縣在華山北,本魏之陰晋縣,秦惠文王更名寧秦,漢高帝改曰華陰。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也。在西虢之界。”正義砥柱山俗名三門山,禹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門也。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在洛北。”索隱盟,古“孟”字。孟津在河陽。十三州記云“河陽縣在河上,即孟津”是也。正義杜預云:“盟,河內郡河陽縣南孟津也,在洛陽城北。都道所凑,古今爲津,武王度之,近代呼爲武濟。”括地志云:“盟津,周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會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經云小平津,今云河陽津是也。”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洛汭,洛入河處。山再成曰邳。”索隱爾雅云“山一成曰邳”。或以爲成皋縣山是。正義李巡云:“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括地志云:“大邳山,今名黎陽東山,又曰青□山,在韂州黎陽南七里。張揖云今成皋,非也。”

  注⑩集解鄭玄曰:“地理志降水在信都*(南)*。”孔安國曰:“大陸,澤名。”

  索隱地理志降水字從“系”,出信都國,與呼池﹑漳河水幷流入海。大陸在钜鹿郡。爾雅云“晋有大陸”,郭璞以爲此澤也。正義括地志云:“降水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東北流,至冀州入海。”

  注⑾集解鄭玄曰:“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向迎受也。”

  注⑿正義播,布也。河至冀州,分布爲九河,下至滄州,更同合爲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夾右碣石入于渤海也。

  注⒀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瀁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爲漢,至江夏謂之夏水。”

  索隱水經云瀁水出隴西氐道縣嶓頉山,東至武都沮縣爲漢水。地理志云至江夏謂之夏水。山海經亦以漢出嶓頉山。故孔安國云“泉始出山爲瀁水,東南流爲沔水,至漢中東流爲漢水”。正義括地志云:“嶓頉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

  東南爲瀁水,又爲沔水。至漢中爲漢水,至均州爲滄浪水。始欲出大江爲夏口,又爲沔口。漢江一名沔江也。”

  注⒁集解孔安國曰:“別流也。在荊州。”索隱馬融﹑鄭玄皆以滄浪爲夏水,即漢河之別流也。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是此水也。正義括地志云:“均州武當縣有滄浪水。庾仲雍漢水記云‘武當縣西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也。地記云‘水出荊山,東南流爲滄浪水’。”

  注⒂集解孔安國曰:“三澨,水名。”鄭玄曰:“在江夏竟陵之界。”索隱水經云“三澨,地名,在南郡邔縣北”。孔安國﹑鄭玄以爲水名。今竟陵有三參水,俗云是三澨水。參音去聲。

  注⒃集解孔安國曰:“彙,回也。水東回爲彭蠡大澤。”

  注⒄集解孔安國曰:“自彭蠡,江分爲三道入震澤,遂爲北江而入海。”

  注⒅集解孔安國及馬融﹑王肅皆以醴爲水名。鄭玄曰:“醴,陵名也。大阜曰陵。長沙有醴陵縣。”索隱按:騷人所歌“濯余佩于醴浦”,明醴是水。孔安國﹑馬融解得其實。又虞喜志林以醴是江﹑沅之別流,而醴字作“澧”也。

  注⒆集解孔安國曰:“東陵,地名。”

  注[二0]集解孔安國曰:“迤,溢也。東溢分流都共北會彭蠡。”

  注[二一]集解孔安國曰:“有北有中,南可知也。”正義括地志云:“禹貢三江俱會于彭蠡,合爲一江,入于海。”

  注[二二]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沇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東至河內武德入河,泆爲滎。”孔安國曰:“濟在溫西北。滎澤在敖倉東南。”索隱水經云:“自河東垣縣王屋山東流爲沇水,至溫縣西北爲濟水。”正義括地志云:“沇水出懷州王屋縣北十里王屋山頂,岩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測,既見而伏,至濟源縣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發,而東南流,爲汜水。”水經云沇東至溫縣西北爲泲水,又南當鞏縣之北,南入于河。釋名云:“濟者,濟也。”下“濟”子細反。按:

  濟水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滎澤,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四里。今無水,成平地。

  注[二三]集解孔安國曰:“陶丘,丘再成者也。”鄭玄曰:“地理志陶丘在濟陰定陶西*(北)**[南]*。”正義括地志云:“陶丘在濮州鄄城西南二十四里。又云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國都城記云此城中高丘,即古之陶丘。”

  注[二四]集解孔安國曰:“荷澤之水。”

  注[二五]正義汶音問。地埋志云汶水出泰山郡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泲。

  注[二六]正義地埋志云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按:在唐州東五十餘里。

  注[二七]集解孔安國曰:“與泗﹑沂二水合入海。”

  注[二八]集解孔安國曰:“鳥鼠共爲雄雌同穴處,此山遂名曰鳥鼠,渭水出焉。”

  正義括地志云:“鳥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縣西七十六里。山海經云‘鳥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云‘今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山有鳥鼠同穴。鳥名煶。鼠名鼣,如人家鼠而短尾。煶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煶音餘。鼣,扶廢反。鵽音丁刮反,似雉也。

  注[二九]正義灃音豐。括地志云:“雍州鄠縣終南山,灃水出焉,北入渭也。”

  注[三0]正義括地志云:“涇水出原州百泉縣西南笄頭山出涇谷,東南流入渭也。”

  注[三一]集解孔安國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

  注[三二]集解孔安國曰:“在宜陽之西。”正義括地志云:“洛水出商州洛南縣西頉嶺山,東北流入河。熊耳山在虢州盧氏縣南五十里,洛所經。”

  注[三三]集解孔安國曰:“會于河南城南。”正義括地志云:“螕水出洛州新安縣東白石山陰。”地理志云瀍水出河南穀城縣朁亭北,東南入于洛。

  注[三四]集解孔安國曰:“會于洛陽之南。”

  注[三五]集解孔安國曰:“合于鞏之東也。” (待續)

轉載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在荷據時期,臺灣就已開始製糖事業。臺灣糖業可以說是在這時候奠下基礎。鄭氏治台時期的臺灣,因注重軍糧,反而使臺灣糖產量減少。
  • 日治時代,政府規定住在名間至集集道路附近的每戶人家,在路邊種植一至三棵不等的樟樹,並且嚴格規定保證存活,如果枯死或其他因素死亡,必須補植,而樹苗是由官方提供,正因為日本官方的強迫性規定,使得這些民國29年種的樟樹苗得以順利存活下來,歷經60餘年,充滿夏日消暑綠意,十分好看,成為南投有名的「綠色隧道」觀光景點。
  • 古人講的大與小,並不是從範圍的寬廣而論,因為範圍是無法用符號去表示的。比喻說大,怎樣是大?從宏觀上看,宇宙的大是無法用筆劃出來的。而小呢?從微觀上看,也是無法用筆劃出來的。因為現代科學認為,宏觀、微觀都是無止境的。那麼古人是依照什麼來論大小的呢?
  • 鄧小平為什麼要殺學生?是為無產階級嗎?是為了保搞官倒兒子。江澤民為什麼要鎮壓法輪功?是為勞苦大眾嗎?他是一個小人的妒忌,他不容許任何一個人的威信超過他自己。
  • 我們尊重自己的祖宗,相信我們的祖宗,相信他們不是吃飽了撐的,研究出那麼多學問來。但是我們也不是排外者,外國的好的東西我們決不排斥。但是,對於馬克思以及主義,中共在我們民族已經實踐了一百多年了,我們飽嘗了其邪說給我們帶來的苦果,認識到其超級騙子的高超騙人伎倆,已經看透了他的本質。
  • 大家都看到了,一是鬥,二是騙,這是邪惡的特徵。不管共黨如何像變色龍一樣的千變萬化,概括的說也就是這兩個特徵。
  • 周文王好奇,上前詢問:「先生您很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真正高興是在於他心中懷著遠大的志向,而一般人高興則是在於把目前的事情做好。我釣魚,與這個道理很類似,我並不是真正喜歡釣這個魚啊。」
  • 文王問太公說:「天下大局熙攘紛亂,有的時候強盛,有的時候衰弱,有的時候穩定,有的時候又很混亂,之所以會如此,到底是什麼緣故?是因為在上位者賢能或不肖所致呢?還是因為有天命難違、大自然變化的必然因素在其中呢?」
  • 文王問太公:「我想了解治國的基本道理,我想知道如何才能使君王受到尊重,百姓得到安居?」太公答:「只要學會愛護百姓就足矣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