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珍藏

中國第一通史:史記(10)

司馬遷;圖:正見網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

于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①九山□旅,②九川滌原,③九澤既陂,④四海會同。六府甚修,⑤觽土交正,致慎財賦,⑥鹹則三壤成賦。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⑧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四方之宅已可居也。”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九州名山已槎木信道而旅祭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川已滌除無壅塞也。”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澤皆已陂障無决溢也。”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六府,金﹑木﹑水﹑火﹑土﹑穀。”

  注⑥集解鄭玄曰:“觽土美惡及高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貢篚,慎奉其財物之稅,皆法定制而入之也。”

  注⑦集解鄭玄曰:“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

  注⑧集解鄭玄曰:“中即九州也。天子建其國,諸侯祚之土,賜之姓,命之氏,其敬悅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違我天子政教所行。”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①百里賦納焹,②二百里納銍,③三百里納秸服,④四百里粟,五百里米。⑤甸服外五百里侯服:⑥百里采,⑦二百里任國,⑧三百里諸侯。⑨侯服外五百里綏服:⑩三百里揆文教,⑾二百里奮武韂。⑿綏服外五百里要服:⒀三百里夷,⒁二百里蔡。⒂要服外五百里荒服:⒃三百里蠻,⒄二百里流。⒅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爲天子*(之)*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內。”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甸內近王城者。禾焒曰焹,供飼國馬也。”索隱說文云:

  “焹,聚束草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所銍刈謂禾穗。”索隱說文云:“銍,獲禾短鐮也。”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秸,焒也。服焒役。”索隱禮郊特牲云“蒲越焒秸之美”,則秸是焒之類也。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所納精者少,粗者多。”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侯,候也。斥候而服事也。”

  注⑦集解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任王事者。”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三百里同爲王者斥候,故合三爲一名。”

  注⑩集解孔安國曰:“綏,安也。服王者政教。”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

  注⑿集解孔安國曰:“文教之外二百里奮武韂,天子所以安。”

  注⒀集解孔安國曰:“要束以文教也。”

  注⒁集解孔安國曰:“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

  注⒂集解馬融曰:“蔡,法。受王者刑法而已。”

  注⒃集解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注⒄集解馬融曰:“蠻,慢也。禮簡怠慢,來不距,去不禁。”

  注⒅集解馬融曰:“流行無城郭常居。”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聲教訖于四海。于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②天下于是太平治。

  注①集解鄭玄曰:“朔,北方也。”

  注②正義帝,堯也。玄,水色。以禹理水功成,故錫玄圭,以表顯之。自此已上幷尚書禹貢文。

  皋陶作士以理民。①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皋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謀明輔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②慎其身修,③思長,④敦序九族,觽明高翼,近可遠在已。”⑤禹拜美言,曰:“然。”

  皋陶曰:“于!在知人,在安民。”禹曰:“籲!皆若是,惟帝其難之。⑥知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能惠,何憂乎歡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⑦皋陶曰:“然,于!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

  乃言曰:“始事事,⑧寬而栗,⑨柔而立,⑩願而共,⑾治而敬,擾而毅,⑿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强而義,章其有常,吉哉。⒀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⒁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⒂翕受普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⒃百吏肅謹。毋教邪淫奇謀。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⒄天討有谸,五刑五用哉。⒅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績行。”

  皋陶曰:“餘未有知,思贊道哉。”⒆

  注①正義士若大理卿也。

  注②正義于音烏,嘆美之辭。

  注③正義絕句。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慎修其身,思爲長久之道。”

  注⑤集解鄭玄曰:“次序九族而親之,以觽賢明作羽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遠也。”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言帝堯亦以爲難。”

  注⑦集解鄭玄曰:“禹爲父隱,故言不及鯀。”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言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事,因事以爲驗。”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性寬弘而能莊栗。”

  注⑩集解孔安國曰:“和柔而能立事。”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箻願而恭敬。”

  注⑿集解徐廣曰:“擾,一作‘柔’。”駰案:孔安國曰“擾,順也。致果爲毅”。

  注⒀集解孔安國曰:“章,明也。吉,善也。”

  注⒁集解孔安國曰:“三德,九德之中有其三也。卿大夫稱家,明行之可以爲卿大夫。”

  注⒂集解孔安國曰:“嚴,敬也。行六德以信治政事,可爲諸侯也。”馬融曰:“亮,信;采,事也。”

  注⒃集解孔安國曰:“翕,合也。能合受三六之德而用之,以布施政教,使九德之人皆用事。謂天子*(也)*如此,則俊德理能之士幷皆在官也”注⒄索隱此取尚書皋陶謨爲文,斷絕殊無次序,即班固所謂“簄略抵捂”是也,今亦不能深考。

  注⒅集解孔安國曰:“言用五刑必當。”

  注⒆正義皋陶云我未有所知,思之審贊于古道耳。謙辭也。已上幷尚書皋陶謨文,略其經,不全備也。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于,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難禹曰:“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琻,行山□木。①與益予觽庶稻鮮食。②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澮③致之川。與稷予觽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觽民乃定,萬國爲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注①正義行,寒孟反。□,口寒反。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鳥獸新殺曰鮮。”索隱予音與。上“與”謂“同與”之“與”,下“予”謂“施予”之“予”。此禹言其與益施予觽庶之稻糧。

  注③集解鄭玄曰:“畎澮,田閑溝也。” (待續)

轉載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在荷據時期,臺灣就已開始製糖事業。臺灣糖業可以說是在這時候奠下基礎。鄭氏治台時期的臺灣,因注重軍糧,反而使臺灣糖產量減少。
  • 日治時代,政府規定住在名間至集集道路附近的每戶人家,在路邊種植一至三棵不等的樟樹,並且嚴格規定保證存活,如果枯死或其他因素死亡,必須補植,而樹苗是由官方提供,正因為日本官方的強迫性規定,使得這些民國29年種的樟樹苗得以順利存活下來,歷經60餘年,充滿夏日消暑綠意,十分好看,成為南投有名的「綠色隧道」觀光景點。
  • 古人講的大與小,並不是從範圍的寬廣而論,因為範圍是無法用符號去表示的。比喻說大,怎樣是大?從宏觀上看,宇宙的大是無法用筆劃出來的。而小呢?從微觀上看,也是無法用筆劃出來的。因為現代科學認為,宏觀、微觀都是無止境的。那麼古人是依照什麼來論大小的呢?
  • 鄧小平為什麼要殺學生?是為無產階級嗎?是為了保搞官倒兒子。江澤民為什麼要鎮壓法輪功?是為勞苦大眾嗎?他是一個小人的妒忌,他不容許任何一個人的威信超過他自己。
  • 我們尊重自己的祖宗,相信我們的祖宗,相信他們不是吃飽了撐的,研究出那麼多學問來。但是我們也不是排外者,外國的好的東西我們決不排斥。但是,對於馬克思以及主義,中共在我們民族已經實踐了一百多年了,我們飽嘗了其邪說給我們帶來的苦果,認識到其超級騙子的高超騙人伎倆,已經看透了他的本質。
  • 大家都看到了,一是鬥,二是騙,這是邪惡的特徵。不管共黨如何像變色龍一樣的千變萬化,概括的說也就是這兩個特徵。
  • 文王問太公說:「天下大局熙攘紛亂,有的時候強盛,有的時候衰弱,有的時候穩定,有的時候又很混亂,之所以會如此,到底是什麼緣故?是因為在上位者賢能或不肖所致呢?還是因為有天命難違、大自然變化的必然因素在其中呢?」
  • 文王問太公:「我想了解治國的基本道理,我想知道如何才能使君王受到尊重,百姓得到安居?」太公答:「只要學會愛護百姓就足矣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