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傳染病介紹: 地方性斑疹傷寒

台灣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認識疾病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一種立克次體引起的疾病,其病程和蝨媒型斑疹傷寒類似,有頭痛、惡寒、疲勞、發燒、全身疼痛和出疹等現象,但較溫和。在各年齡層的致死率依年齡而增加,但均小於1%。缺乏蝨子的侵襲、季節性的分布和疾病的散發性等因素,均有助於和人蝨型(流行性)斑疹傷寒區別。

  實驗室診斷通常用IFA法,但除非血清事先和不同的立克次體抗原吸附,否則難以區別人蝨型(流行性)和鼠蚤型(地方性)斑疹傷寒。也可用具群特異性或型特異性的立克次體抗原做補體結合反應、酵素免疫測定法、毒性中和試驗、病原體分離或和Proteus OX-19做Weil-Felix反應。

(二)傳染原(Infectious agent)

  Rickettsia typhi (Rickettsia mooseri)。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世界性的。發生在有大量老鼠存在,且人與鼠居住在同一棟建築物的地區,季節性的尖峰在夏末和秋天。台灣地區有散發性病例,日據時期又稱為兩週熱。

(四)傳染窩(Reservoir)

  鼠類和一些小哺乳類動物。在自然界以「鼠-蚤-鼠」的循環方式維持傳播,此時鼠為傳染窩(通常為Rattus rattus和R. norvegicus),但在老鼠為不顯性感染。在台灣地區傳染媒介為印度鼠蚤(Xenopsylla cheopis),或是貓蚤(Ctenocephalides felis)。此兩種蚤寄生於貓、狗、家鼠身上。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具傳染性的鼠蚤(通常為Xenopsylla cheopis)在吸血時排出立克次體而污染了叮咬部位或其他新鮮的皮膚傷口。偶爾也有因吸入乾了的蚤糞而感染的病例。小袋鼠、貓和其他野生或家中動物均可受感染且具有自限性,但這些動物可傳送具傳染性的蚤類給人。貓蚤(Ctenocephalides felis)也是一種可能的媒介。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1~2週,通常為12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一旦感染蚤體,在蚤體中終生維持(可長至一年)。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感受性是非特異性的,一旦得病後即具有免疫性。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1、通報定義:有下列情形者:

(1)臨床症狀:頭痛、惡寒、疲勞、發燒、全身疼痛和出疹等現象,但症狀較溫和。

(2)曾被跳蚤叮咬或接觸囓齒類動物、貓、狗等。

2、通報期限:診斷後儘速通報。

預防保健

1、使用殘效性殺蟲藥粉:於鼠類通道、洞穴和躲藏所。

2、避免增加人類的暴露:在囓齒類動物的控制措施建立前,先使用殺蟲劑,直到蚤類數目減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