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传染病介绍: 地方性斑疹伤寒

台湾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认识疾病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一种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其病程和虱媒型斑疹伤寒类似,有头痛、恶寒、疲劳、发烧、全身疼痛和出疹等现象,但较温和。在各年龄层的致死率依年龄而增加,但均小于1%。缺乏虱子的侵袭、季节性的分布和疾病的散发性等因素,均有助于和人虱型(流行性)斑疹伤寒区别。

  实验室诊断通常用IFA法,但除非血清事先和不同的立克次体抗原吸附,否则难以区别人虱型(流行性)和鼠蚤型(地方性)斑疹伤寒。也可用具群特异性或型特异性的立克次体抗原做补体结合反应、酵素免疫测定法、毒性中和试验、病原体分离或和Proteus OX-19做Weil-Felix反应。

(二)传染原(Infectious agent)

  Rickettsia typhi (Rickettsia mooseri)。

(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世界性的。发生在有大量老鼠存在,且人与鼠居住在同一栋建筑物的地区,季节性的尖峰在夏末和秋天。台湾地区有散发性病例,日据时期又称为两周热。

(四)传染窝(Reservoir)

  鼠类和一些小哺乳类动物。在自然界以“鼠-蚤-鼠”的循环方式维持传播,此时鼠为传染窝(通常为Rattus rattus和R. norvegicus),但在老鼠为不显性感染。在台湾地区传染媒介为印度鼠蚤(Xenopsylla cheopis),或是猫蚤(Ctenocephalides felis)。此两种蚤寄生于猫、狗、家鼠身上。

(五)传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具传染性的鼠蚤(通常为Xenopsylla cheopis)在吸血时排出立克次体而污染了叮咬部位或其他新鲜的皮肤伤口。偶尔也有因吸入干了的蚤粪而感染的病例。小袋鼠、猫和其他野生或家中动物均可受感染且具有自限性,但这些动物可传送具传染性的蚤类给人。猫蚤(Ctenocephalides felis)也是一种可能的媒介。

(六)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1~2周,通常为12天。

(七)可传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不会直接由人传染给人。一旦感染蚤体,在蚤体中终生维持(可长至一年)。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感受性是非特异性的,一旦得病后即具有免疫性。

(九)病例定义(Case definition)

1、通报定义:有下列情形者:

(1)临床症状:头痛、恶寒、疲劳、发烧、全身疼痛和出疹等现象,但症状较温和。

(2)曾被跳蚤叮咬或接触啮齿类动物、猫、狗等。

2、通报期限:诊断后尽速通报。

预防保健

1、使用残效性杀虫药粉:于鼠类通道、洞穴和躲藏所。

2、避免增加人类的暴露:在啮齿类动物的控制措施建立前,先使用杀虫剂,直到蚤类数目减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