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天價墓地 民眾感歎死不起

【大紀元4月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蕭洵華盛頓報導)今年清明時節,「殯葬」再度成為熱議話題。一些中國城市出現的天價墓地讓人感歎「死不起」。有評論人士認為,政府應當在殯葬義務和市場開放方面尋求平衡。

部份城市熱炒墓地

清明前後,一些中國媒體報導說,有部份城市的墓地被炒到了天價,而且炒作花樣令人稱奇。楚天金報在一篇有關深圳公用墓地的調查報導中說,這個南方都市居然有價格高達200萬元人民幣的所謂「陰宅樓王」。

報導說,墓園開發商在炒作時還用上了「地下CBD(中央商業區)」和「人生後花園」這樣「有創意的」營銷字眼。據稱,這種佔地78平米卻要價200多萬元的豪華墓地已經賣出了一套。

不少人感歎死不起

新華社的一篇報導則披露,福州有的墓園地價格已經漲到每平方米上萬元,比市中心的房價還高。墓地價格的不斷高攀,讓不少人有了「死不起」的感歎。

媒體評論員童大煥在廣州日報撰文說,「殯葬」應該全面分開,「殯」是「讓死者安息」的政府義務,要回歸公益和簡樸;而「葬」則是要「讓生者追思與反省」的生命文化,讓給開放的市場。

童大煥建議,涉及「殯」方面的服務,應該完全回歸公益性,完全由政府買單,並且實行成本、利潤公開和審計,接受公眾的監督等;而在喪葬方面,則應該全面開放市場。他說,中國「今天的殯葬業壟斷,不僅使該行業成為暴利的代名詞,成為普通百姓『死不起』的詛咒,也使殯葬業失去了豐富多樣性。」

分析:殯葬文化反映出社會不公

南方報業集團的資深編輯鄢烈山說,中國人有著慎終追遠的傳統,因此,從文化的角度來講,殯葬和清明祭祖的習俗是可取的,也能夠展現出人道主義的情懷。而從社會角度看,當前中國的殯葬文化,反映出的則是社會不公:「從社會角度來講,現在像天價墓地,它本身是我們這個社會貧富分化的一個表現。有些人特別有錢,200萬他也不在乎。他有權有勢有錢,他甚麼都可以(做),為所慾為。而有些人連最基本的情感需要都得不到滿足。這是社會不公,貧富分化的一個具體表現。」

鄢烈山說,貧富分化令許多問題都變得很敏感,例如天價墓地引發出的這些爭議。但是他並不反對高價墓地的存在,而是希望通過市場進行調節。

他說:「他有那麼多錢發燒,願意去買豪華的公墓,那也未嚐不可。只要經營墓地的人照常納稅,它也對國家做出了貢獻,是分配的第二次調節。要是沒有錢,給先人買個小格子,放一個骨灰盒,那也可以。關鍵是目前這個建墓地的權在哪裏?由甚麼人來掌握?是不是由市場來調節?」

鄢烈山認為,建公墓不是難事,中國有不少不適合耕種的土地其實都可以用作公墓用地。他說,政府在這方面應該進行合理的規劃,根據市場和社會的需要興建公墓。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游泳參賽名單出爐 孫楊巴黎奧運夢破滅
中共鼓動公民同意捐獻器官 專家警告小心
政治經濟壓力下 中國中產掀起「逃離潮」
洪災不止 桂林一醫院進水斷電 福建15村斷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