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製琴大師:每年贈琴贊助小提琴大賽

亞洲製琴師蘇丁選今年即將退休,打造最後一把手工琴。(攝影:黃宗茂/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研究五十年小提琴製造技術,通曉手工製琴奧祕的亞洲製琴大師蘇丁選,記者造訪他時,他正在打造一生中最後一把手工琴。雖然即將退休,但他許下心願,每年致贈新唐人電視台主辦的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一把提琴,為弘揚正統文化藝術努力。

造訪蘇丁選手工製琴的工作室,首先看到是一整牆面的小提琴,每把都整齊的排列在架上,其中有幾隻就懸掛在牆,桌上還擺著一兩把未完成的小提琴,工作室瀰漫著一股簡單獨特的藝術氣息。

蘇丁選歷經五十多年的研究,終於探究了製作一把好琴的祕方,他說:「他會選擇製琴這門藝術,除了興趣,最主要的原因是對於提琴的一種求知慾,為什麼這把琴會這麼好,音色如此優美,道理在哪裡,我想要研究出來。」

個性豪爽的他,覺得小提琴迷人的地方在於其音色的表現力,可以和演奏者做最直接的接觸,透過人的意志及思想表達,豐富的情感可以觸動到心靈深處。

一把好提琴所需要的條件

製作一把好的小提琴,除了木材的選擇、琴胴厚薄、配材的調整外,真正影響小提琴音色的條件就是「漆」,上漆這個步驟是最難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判斷一把小提琴好壞就要看他上的漆,蘇丁選表示,他所使用的是天然漆,也是最接近古代所製造的「古漆」,是由漆樹的樹脂並加上他獨特的配方使用,他自豪地說:「上了漆後,保證這把小提琴可以使用500年,大提琴可以到1000年。」

為了研究「古漆」的祕密,他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這段期間他不斷嘗試各種方法,上漆失敗時,顏色會變黑,溫度、濕度不對漆不易乾,這些細微掌握都是工夫,自從產業革命後,發明了快速省時的人造漆,這種天然漆少又不易製造,當時為了便利,自然而然就漸漸失傳沒落了,現今很多名琴都是十八世紀製作出來的,為何到現在古琴的音色會這麼絕美動人,是因為這種古漆是要經過八十年以上的歲月,才能顯現出它最美的音色,達到極顛峰的狀態,好的琴是要經過歲月的洗鍊方能顯現出其光芒,他笑說:「製琴本來就是上一代的心血,下一代來享用的。」


鑽研製琴藝術。(攝影:黃宗茂/大紀元)
高精度圖片
重視每一個細節。(攝影:黃宗茂/大紀元)

對製琴研究的堅持與內涵

蘇丁選表示,製琴研究的過程是漫長且寂寞的,是一點一滴經驗的累積,可能早上研究成功,晚上又失敗,這樣的過程一直不斷重覆,他逗趣的說:「或許這就是有趣的地方吧!」在製作琴的過程中,是一直不斷被感動著,隨著每一步驟的完成,心裡深處所潛藏的那股悸動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他自豪地說:「在做的同時就很清楚知道,這把琴完成後一定是光芒四射。」

製琴是一門藝術,需要人文素養來襯托其內涵,必須靠人的感覺才能做出一把好琴。好琴是活的,也有個性,能跟人對話,可以和人互動。他所做的好琴,最少的是5年,最長的有18年,所投注的心力是相當大的。如今能成功掌握製造好琴的技術,是他最大的快樂。

長榮樂團大提琴首席孫小媚博士說:「蘇老師的琴每一把都很不一樣,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讓演奏者充分發揮想表達的音樂,不會受到限制,他對琴的敏感度及音色的要求,是無庸置疑的,在演奏廳演奏也很具穿透力。」

除了國內名家使用蘇丁選的琴外,包括德國的小提琴名師柯尼希教授欣喜的說:「自從我學生用了蘇老師的琴之後,進步神速,音色和表現力大大提升」

好琴贊助世界華人大賽

他相當認同新唐人電視台推動九大賽事,為文化承傳的理念,維持提琴文化。他感動道,新唐人是非營利組織,完全是在付出,就如同他付出心力和歲月為製好琴,不是為了個人利益,只為年輕後輩能有好琴來展現琴藝。

他知道年輕學子沒有經濟能力,當初他即是為得一把好琴卻無法負擔名琴的昂貴費用而投入製琴的。由小提琴大師雪莉‧克魯斯用蘇大師製的琴,在現場彈奏出的音色證明了,這把作為新唐人第二屆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得主贈品的琴,絕對足以和國外動輒千萬的名琴媲美。

就如同了解自己的子女一樣,蘇丁選提到,此把琴的特色在於能完全的配合演奏者想表現的音色,對演奏者來說,再高的技巧若無好琴來展現也是徒然。他期待此琴能與未來小提琴大賽得主相得益彰。

贊賞新唐人辦此活動對於提琴文化的傳承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像他製琴一樣是為了藝術傳承,不為名利,他表示這點和新唐人的理念互相契合,只要是在他有生之年,為了藝術,他都會一直支持新唐人,一同為保存文化藝術而付出。


蘇丁選鑽研製琴五十載,製作大、中、小提琴一百多把,期盼傳承製琴文化。(攝影:黃宗茂/大紀元)

琴‧製琴師‧小提琴家

今年打算退休的蘇丁選,將成立一家提琴博物館,大、中、小提琴將近一百多把,就是為了不讓提琴文化產生斷層,貢獻一些心力。望著最後一把未完成的小提琴他談到,「這一把琴是我晚年最後的作品,為此我做了一首詩」。

「松楓殘片湊成琴,喜出望外得妙品,若問如果是何因,五十載在但為憑」。道出他這一生做琴的心情寫照,他還特地製作了一組提琴四重奏,加上這最後一把小提琴,名為「夕陽四重奏」,他稱這將是他最具代表的作品。

「夕照南雁等霞飛,陽山滬水舟遲歸,四洲沉華燈初上,奏出樂章晚風吹」,蘇丁選在念這首「夕陽四奏」時眼神露出一抹有別以往的神采,他說:「藝術家的思想離不開對美的感覺,藝術的穩重是要看全面性的,對事物感受能力要強。」這首詩是他對提琴藝術所付出的心力,心所嚮往的境界,所下的最佳註解。

高精度圖片
蘇丁選將畢生結晶贊助全世界小提琴大賽。(攝影:黃宗茂/大紀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吳涔溪台北報導)2009年新唐人電視台第二屆「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即將在8月26日至30日在紐約舉行,相關報名活動,已在世界各地展開。第一屆評審委員、有「海飛茲傳人」之稱的小提琴大師雪莉.克魯斯(Sherry Kloss),今(9日)抵達台灣,在其著作《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新書發表會上,現場演奏「亞洲小提琴製造大師」蘇丁選手工打造的小提琴。這把小提琴將致贈https://edit.epochtimes.com/news/administrator2/Ed/DisplayArticle4update.asp?ID=2490089&y=2009&m=4&step1=0給第二屆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作為「明日之星獎」得主贈品。
  •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享有國際聲望的華裔小提琴演奏家林昭亮應邀來到大華府著名音樂廳──斯特拉斯莫音樂中心(Strathmore Music Center ),與國家愛樂樂團(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合作演出。林昭亮在演出中場時接受大紀元的專訪。
  • 2023年4月中旬,經好友推薦,喜歡藝術的我認識了旅居瑞典的中國畫家范一鳴先生。4月23日,受他和他夫人的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觀賞他的畫作,聽他聊創作靈感和中國文化。我也順便採訪了他在中國時的遭遇。
  • 為什麼以前的畫家可以畫出莊嚴的天國世界及神在人間的事蹟呢?是這些畫家被選中、有信仰、相信神,所以才能看到天國以及神顯現出來的世界?疫情肆虐下,找回人類的傳統道德及善良風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也是藝術家的使命,用畫筆完成真正的美好作品。
  • Jan Kath,過去25年來全球最傳奇的地毯設計師之一。他設計的地毯享譽全球,包括紐約、柏林、溫哥華、多倫多等多個城市。(Jan Kath提供)
    一名當時只有20歲出頭的德國年輕人,卻在地毯時代眼見就要終結的時刻,「天真地」接手了一家位於尼泊爾的地毯工廠。但就是這名年輕人,在短短數年內一手扭轉了整個地毯業的頹勢。他的理念,不僅打造出了一個橫跨各大洲的地毯商業王國,而且引發了整個地毯界的「文藝復興」。他就是Jan Kath,過去25年來全球最傳奇的地毯設計師之一。Jan Kath地毯,在柏林、紐約、溫哥華、多倫多等全球多個城市有展示廳。
  • 賽爾維亞有一位被稱為天才的少年畫家,名叫杜辛‧克爾托理察(Dušan Krtolica),今年只有17歲,可他卻有15年的繪畫經歷;儼然大師級的繪畫功力讓人驚嘆不已,至今已開過6次個人畫展,並多次接受電視等媒體採訪。
  • 唐美雲出身歌仔戲世家,感於父母對歌仔戲的熱愛,不忍見其逐漸沒落,故投身歌仔戲成為一代名伶。
  • 唐美雲戲演得好不說,出身戲曲家庭,她對於自己的生命角色有深深的承擔,更有深深的自覺。她成立戲班,培養後進,年年推出新戲,作可能的探索卻永遠不忘戲曲的立基,她將全副心力何只花在表演上,更直顯一個演員在生命承擔與文化重振上的可能角色。
  • 相對於貝多芬戲劇般的磅礡氣勢和莫扎特靈動雋妙的天使歡笑,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傑之一的海頓要平淡得多。但是風霜雪雨、時光飛逝,也許在中年的某一天,海頓的旋律會扣你心弦。一如陳年老酒越久越淳,一如你為人父母後再看雙親,才能體會出平和中的自然淳厚,淡然裡的從容睿智。
  • 影片裡的女主角曾是好萊塢知名舞蹈演員,年輕時的她簡直就是芭比娃娃的翻版。2014年,90歲的她與三位知名舞蹈教練一起即興演出曼妙舞姿,令千萬網友大讚「好優雅的奶奶!我真希望老了也跟她一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