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品嚐生命顏色──雪莉‧克魯斯音樂使命

譚平
font print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21日訊】台灣絃樂團的練習室裡,今早的第一個學生拉著魏爾當(Vieuxtemps)的《芭蕾與波蘭舞曲‧作品38》(Ballade and Blonaise Op.38)。如同多數的大師班學生一樣,她有備而來,穩健的弓法和出色的音準,未成年的少女有著超齡的台風。不過……

「現在,我只聽到幾個顏色」大師開口,用字正腔圓的英語說道:「我只聽到黑與白,我想聽到更多顏色」她把琴接過來示範。抑揚頓挫的幾弓,即刻點明了她所謂「顏色」的意義。放下弓時,她不忘補上這句:「如果再拉一次,我會試試另一種拉法。你需要多一點想像。」

這位小提琴大師是雪莉‧克魯斯(Sherry Kloss),一個台灣樂壇還頗為陌生的名字,但她的老師海飛茲( Jascha Heifetz )則是無人不曉的樂壇傳奇。1974年,克魯斯考入海飛茲在南加大的大師班,隨大師習琴五年,畢業後被澳大利亞一所大學延聘任教。短短一年之後,一通電話將她召回大師班擔任助教,直到海飛茲退休為止。

獲小提琴大師贈名琴

說克魯斯是海飛茲晚年知交並不為過。套句流行語,海飛茲是「省話」一族,他不常以言辭表達對旁人的讚賞,尤其是他的學生。這也許與他自身的成長背景有關。據說,海飛茲的父母從未稱讚過他的琴藝,從來都只有批評。但海飛茲對克魯斯的重視是無庸置疑的,海飛茲身後遺留了四把琴,其中一把「托諾尼」曾在1917年伴隨他登上卡內基音樂廳,在一夜之間征服了美國。海飛茲在遺囑中將這把琴和他的「四把好弓之一」留給了克魯斯,無疑是對她最大的一種知遇與信任。

「我想,我們有種默契」問到大師為何將琴交到她手中,克魯斯說道:「我想那和我的成長背景有關,我父親話不多,但我們都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當我第一天踏進這個教室,我馬上就了解這個班的語言,連話都不必說。」她繼續說:「海飛茲先生也一樣,他懂得他的學生,而我則是懂得海飛茲先生的人之一。」

也是出於這種「默契」,海飛茲以他獨特的表達方式「間接授權」克魯斯為其傳記執筆。海飛茲終其一生未授權任何人為其立傳,如被問起,他就回覆對方說,去看記者的報導就好了。1980年代初期,一群人受邀到海飛茲的海濱別墅度假,包括他的學生在內。在乒乓球桌旁,海飛茲忽然沒來由的對克魯斯說了一句:「你會寫那本書。」當然,他指的是什麼書,倆人心知肚明。

展現海飛茲不為人知的一面

十多年之後,《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一書問世,一切似乎都在海飛茲的盤算之中,可惜他無緣親見此書出版(海飛茲於1987年辭世)。海飛茲一生低調,面對「不近人情」的評語,從無意為自己辯駁。這本2000年出版的小傳,彷彿也肩負著為海飛茲平反的任務。克魯斯流暢生動的文筆,帶領讀者窺見海飛茲私底下人性的一面。書中收錄了許多珍貴照片,包括海飛茲在化妝舞會裡戴假髮的搞笑扮相。這證實了一些音樂學者長久以來的懷疑:海飛茲其實是個外冷內熱的人──因為他們從他的樂音中聽見了炙熱、濃郁的情感,而一個冷漠的人是無法奏出觸動人心的音樂的。


《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中文版問世(圖/博大提供)


海飛茲頭戴假髮,興高采烈的參加化妝舞會(圖/博大提供)

作為一個教師,她相信自己的職責是設法「讓學生超越自己的極限」,即使他們的程度、技巧都已經很好。然而,除了教授技巧、樂理之外,她更希望學生培養自己的風格。因為,一個沒有風格的音樂家,人們只會說他「技巧很好」,而不會把他當成真正的「藝術家」。


克魯斯在台灣的小提琴大師班上指導學生(圖/博大提供)

相較於海飛茲所隸屬的小提琴演奏黃金年代,她發現今天的音樂家「聽起來都一樣」。為此,她發起「個人風格培育音樂學院」(Music Institu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Style),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培養具有個人風格的音樂家而成立。也由於這個理念,克魯斯與華人樂壇結下了不解之緣。2008年,她獲邀擔任新唐人第一屆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的評委,並慨然應允,因為她發現這項大賽要找的「不只是技巧,而是一種特質」。除此之外,大賽發揚正統文化的理念,也和她傳承先人遺澤的使命不謀而合。

為使命,義無反顧

克魯斯生長在美國的一個波蘭移民家庭,在神童輩出的樂壇中,可算是「大器晚成」的音樂家。她以二十八的「高齡」成為海飛茲的學生,早已超越了海飛茲認為是無法調教的年紀。她坦然承認自己和班上得過國際大獎的同學們「來自不同的世界」,但她對音樂的使命感自小就顯露出來。她母親告訴過她,她曾練琴練到手指痛得大哭,淚流滿面。母親勸她別練,但她不聽,堅持要練,因為「可是我得練啊!我禮拜六有課!我得練啊!」她回憶母親的話說。對自己兒時的堅持,她的解釋令人意外:「我想,這是神的安排。就像我會遇到新唐人一樣,也一定是神的安排。」她在受訪時說。「這原本是兩個分頭進行的使命,但我們交會了。我們對於生命的目的懷抱著相同的理念。」

抱著神所賦予的使命感,克魯斯義無反顧的走了二十餘年。「……我一直都在奮鬥,我努力教導這些學生培養自己的特質。」克魯斯口中的「特質」不是指今日樂壇中穿著清涼養眼的辣妹,不是在舞台上以花俏動作取勝的叛逆少女,也不是貌比名模的型男樂手,而是內涵,也是海飛茲口中的「說些甚麼( say something )」。在指導學生時,她常要他們多加點「顏色」,所指的不只是琴的「音色」,而是生命的顏色,是想像力。「一個藝術家是生活中許多面向的總和。」克魯斯強調:「如果只做功課,沒有想像力,不去注意鳥的顏色,分辨各種香氣,或者品嚐中國菜裡不同的味道,你就無法將它們溶入音樂中……因為只有技巧的音樂是空洞的。」

回到台絃大師班的現場,這天,她對在場所有人朗誦了一首名為〈評者無置啄之地〉(It’s Not the Critic Who Counts…)的詩,作為對學生的鼓勵和期許,也為自己的音樂生涯下了註腳。這首詩原為老羅斯福總統(Teddy Roosevelt)一篇激勵人心的講稿,其中幾句是這麼寫的:「榮耀是屬於在競技場上的人……即使失敗,至少他曾展現傲人的勇氣。」克魯斯引用這段話,儼然也回答了海飛茲在課堂上常問學生的問題──「有誰準備好了?」。對克魯斯而言,這就像追問生命的意義一樣,「誰能說他自己準備好了呢?」克魯斯睜大了眼,不可置信的問。她說年輕的她總是那個想躲起來,是不敢舉手的人。但現在,看著她站在台前,侃侃而談,傾囊相授,毫無保留。幾天來的奔波使她略顯疲憊,但那炯炯有神的雙眼依然投射出炙熱的光。我相信,是否「準備好了」,對眼前肩負神聖任務的她,似乎已不再重要。◇(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5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報導)嘉義市政府為了將第六屆提琴節與將近來到的母親節、端午節一起慶祝,於7日上午在市府中庭舉行的提琴節中,邀請了四位博士音樂家在現場演奏大提琴與小提琴,為「琴絲弦情」提琴節譜出最美好的弦樂饗宴。預定於5月15日隆重登場的嘉義市第六屆提琴節,除了母親節的溫馨、端午節的粽香外,更有優美動聽的弦音飄揚於小而美的嘉義市。
  • 就讀台北市東吳大學的黃同學,打工存錢,買了一把七十萬元的小提琴,放在音樂器材室卻被偷走了,因為是貸款的,學生心急上網貼文章拜託大家幫忙,沒想到接到三百多名網友聲援,七天後,小偷把琴歸還了。
  • 「作為音樂家,我能聽出來音樂是多麼的優美。很多人不懂小提琴和管絃樂器的配器,而神韻晚會的音樂作曲家真的很優秀,作品非常傑出。他們的演奏達到了頂峰,發揮到了極至。」 迪士尼音樂家Rush Robinson在中場休息時興奮的說。
  • (大紀元記者文蕾波士頓報導)美國新英格蘭地區近百名中西法輪功學員10日(週日)在波士頓中國城公園廣場舉行第十屆「世界法輪大法日」慶祝活動。慶祝活動自中午12點開始,以法輪功功法表演拉開整個活動的序幕,在長達4個小時的活動中,有法輪功學員們的唐鼓、合唱、獨唱、小提琴、薩克斯管獨奏等演出,學員代表發言等等。另設有真相展板,吸引眾多中國城居民和過往路人駐足觀看,場面熱烈。
  • 去年初,在電視台看了一部希臘片子——月光提琴手:身世坎坷的私生子,頗具音樂天份,住在愛琴海的一個小島上,看守燈塔的老人,把自己珍藏的琴送給他,並教了他拉小提琴的基本技法。
  • 來自台灣桃園的Sherry Liu,將於5月16日至5月31日在Gallery 159展出織品藝術展。
  • 費城超級明星Marcantonio Barone和Mimi Stillman將演奏費城提琴家大衛Finko的作品。
      著名的小提琴手伊麗莎白皮凱恩獨奏﹐演奏榮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項的《紅提琴》。
      時間﹕星期五, 2009年5月22日在8:00 pm﹔地點﹕Kimmel表演藝術中心。
      星期日, 2009年5月24日3:00 pm, Swarthmore學院的Lang音樂廳。◇
  • 擁有53年歷史的歐洲歌唱大賽,16號晚上在莫斯科正式揭曉,23歲的挪威大男孩雷巴克異軍突起,以優異的歌聲還有小提琴拿下冠軍寶座。而冰島則拿下第二名。
  • 由台灣移民澳洲的陶織品藝術家劉伊歆(Sherry Liu),於5月16日至5月31日在布里斯本Gallery 159舉行個人展。
  • 為慶祝建會15週年,新英格蘭大太鼓協會(Odaiko New England)將於5月30日(週六)及31日(週日)兩天,在阿靈頓瑞鎮劇院(Arlington Regent Theatre)推出日本太鼓合奏音樂會「構想再現」(reVISION)。演出將包括日本傳統樂器太鼓與小提琴、大提琴等的合奏,並伴有歌唱及舞蹈,可以令人一睹日本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