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兒童與青少年 缺鐵性貧血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記者孫羽名台南報導)貧血的種類繁多且病因各不相同,「缺鐵性貧血」是目前世界各國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症之一,且是造成兒童貧血的主要原因。

  何謂缺鐵性貧血呢?郭綜合醫院小兒科黃淑卿醫師指出,因鐵質缺乏而造成血紅素的合成有缺陷,使得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減少,且於血液生化檢查中可發現血紅素與平均紅血球容積降低,及血清鐵蛋白濃度的下降。

  黃淑卿表示,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由於鐵質的攝取不足,易發生於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的幼兒、純母乳哺餵且極少副食品添加的6 ~ 24個月嬰幼兒、生長期及偏食的孩童。第二大類是因為有鐵質吸收不良的情形,例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慢性腹瀉患者。第三大類則導因於血液的流失,人體會因為消化性潰瘍、腸胃道腫瘤、月經過多等疾病而導致缺鐵性貧血。

  她舉出3個案例說明:一個1歲大的男童於兒童健康檢查門診時發現臉色較為蒼白,經詢問後發現其飲食為全母乳哺餵,在出生6個月後極少攝取副食品。雖然活動力良好且生長曲線正常,但血液生化檢查已有缺鐵性貧血情形。經教導添加富含鐵質食物及給予口服鐵劑治療後,再追蹤血紅素與血清鐵蛋白即恢復正常。

  12歲女童因臉色蒼白及易疲倦就診,經血液生化檢查發現有缺鐵性貧血的情形,予以口服鐵劑治療後,追蹤血紅素與血清鐵蛋白仍呈降低情形。經胃食道鏡檢查發現結節狀胃炎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給予幽門螺旋桿菌除菌及口服鐵劑治療後,再追蹤其血紅素與血清鐵蛋白即恢復正常。

  9歲大男童因臉色蒼白就診,除了血液生化檢查發現有缺鐵性貧血外,同時糞便潛血檢驗為陽性,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為大腸管狀腺瘤。

  黃淑卿表示,缺鐵性貧血會發生疲倦、暈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臉色蒼白等症狀,同時可能伴隨無痛性舌炎、口角炎、匙狀指甲等現象,導致運動耐力降低、免疫力下降等情形。

  更重要的是,缺鐵性貧血與嬰幼兒精神性運動能力不良有關,會導致心智發展明顯較差,包括語言能力差,運動協調與平衡不佳,注意力降低等。

  因此黃淑卿強調,治療上要注意的是缺鐵性貧血是一種「症候群」,並非最後的「診斷」,一定要仔細尋找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病因,方能對症治療。

  在食物方面,黃淑卿指出,人體對於動物性食物中的鐵質吸收率要比植物性食物高,含鐵質豐富的食物有紅肉、內臟類、動物血、蛋黃、綠色蔬菜、葡萄乾、全穀類等。

  黃淑卿表示,維生素C可提高鐵質吸收率,茶葉與咖啡中之單寧酸鹽會妨礙鐵質的吸收。另外,嬰幼兒要注意的是於母乳哺餵6個月後,應添加富含鐵質的副食品。嚴重貧血的病人,只有食物中的鐵質補充是不夠的,應由醫師開立口服鐵劑補充3至4個月,接受治療後,應長期接受追蹤。

  預防重於治療,黃淑卿認為,要掌握的原則是進食多樣化,不要偏食,更不要盲目節食,經常食用含鐵質豐富的食物,尤其是兒童的食物攝取家長更要特別注意。

  由於各年齡層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各有差異,黃淑卿建議,當發現有缺鐵性貧血時,應結合病史及早進行檢查,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並長期接受追蹤。◇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