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返本歸真 務農去

吳惠林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7月22日訊】日前台灣媒體報導,受到經濟不景氣衝擊,許多青壯年傾向回歸田野,下鄉耕作,尤以這兩年為最。實際的事例是: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去年舉辦漂鳥營,場場爆滿,今年由台南縣農會承辦農業體驗營,內容涵蓋休閒農業、果樹產業、畜牧、有機農業、花卉、農產加工、農漁產業達人夜談等體驗,分別有5梯次共3天行程,每梯次限額25人,報名人數場場爆滿,還有一堆人後補。

主辦單位表示,台灣農村長期面臨年輕人口外流,務農人口老化、斷層的隱憂,目前務農人口平均年齡六十來歲,在一般職場上,正是要退休的年限,但務農的人礙於無人交棒,往往會一直做到做不動為止。在以往,年輕人根本不將農業看在眼裡,但這一兩年,卻有越來越多「少年仔」樂意下鄉耕作,如過江之鯽的人潮中甚至不乏高學歷者,大家共同心聲都是「只要肯用心務農,不用怕失業、沒錢」。

主辦單位的解讀是,當農夫是有「錢」途的,尤其願意接收新觀念,改良作物栽培方式,提高產能、品質者。他們舉南縣後壁鄉果農王禎傑為例,王先生經營「北極星」洋香瓜,一顆賣到500元,因產品品質精良、賣相好,還打進百貨公司市場通路。就因為有這種例子,於是吸引許多年輕人願意闖蕩農業。

不過,幾乎在同時,一家報紙圖文並茂大篇幅報導「水果豐收價崩果農淌血棄收」,這其實就是基礎經濟學中常用的「穀賤傷農」或「果賤傷農」之寫照。血淋淋的反映出「豐收並非好事」,或者告訴我們「務農賺錢」並不容易,比起工業和服務業更費思量呢!而多年來「精緻農業」的提議,就是一種突破手段,而上提「北極星」洋香瓜就是一個好例子。不過,需提醒的是,這種例子並不多,所以,這兩年回歸田野、下鄉耕作的少年仔,若是受到「錢」途所吸引,恐怕需要更多的心理準備才行。

話又說回來,在天災人禍不斷來到、金融風暴、經濟不景氣衝擊下,的確不少人醒悟到以往「人往高處爬、錢愈多愈好」的準則並非「快樂之道」,於是反其道而行,放下比較高收入的職業、放下追逐升官加薪的期待,選擇一份收入低的工作,過著必須比較省吃儉用,卻讓自己比較滿意的日子。

畢竟務農的貨幣的收入是相對低,這由各國的經濟發展經驗可以清楚得知,但與土地為伍,從事實質種植事務的踏實、有根的感覺,應該很難由貨幣來衡量的,在金融風暴頻仍、金融泡沫充斥的當代,應該是更為凸顯的。而回歸土地、擁抱農業也可看作是另類的返璞歸真,甚至是返本歸真呀!(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華人創業】做真人 做真事
吳惠林:開放競爭才是正道
緬懷自由經濟學家夏道平先生(上)
緬懷自由經濟學家夏道平先生(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