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省思莫拉克 防災策略應靈活運用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5日報導】88水災之水土保持省思系列2(中央社記者邱俊欽桃園縣15日電)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面對國土保育與防災觀念,學者與專家呼籲政府,以靈活策略運用面對防災,包括軍事演習改為防災演練;民眾對災害的態度,也須重新調整。

在台灣一首耳熟能詳的童謠中,歌詞出現「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句原本令人羨慕的居家場景,在莫拉克颱風過後,學者從衛星影像的顯影中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甚至這種環境可能帶來致命的危機。

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在莫拉克颱風後,開始比對颱風前後的台灣地理景象,發現災前河道狹窄,災後卻因為土石流嚴重流竄,導致河道急速拓寬。中大太空遙測中心副教授張中白說,在多地震、多雨的台灣,「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並非最佳的居住環境。

張中白說,莫拉克造成許多橋梁與溪流旁的建物崩塌,主要是溪水沖刷力道強,且沖向行水區的攻擊處,造成建築物無法承受長時間的巨大外力;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堆積的土石流淤積在河道上,近期只要再下雨,土石流仍然會移動,攻擊其他住戶與人民。

在每次颱風來襲,水庫的供水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台灣的山脈陡降,蓄水不容易,以供給大桃園地區民生、農業用水相當重要的石門水庫為例,2004年時,曾發生久未下雨而乾涸窘狀,後來颱風帶來豐沛雨量,水雖然未缺,豪雨卻造成水庫濁度飆升,無法供水給下游淨水場,導致桃園大停水將近14天。

從這場經驗教訓中,讓經濟部水利署在「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中,分別在標高220、228、236公尺三層高度取水口,以利抽取最適合水質供淨水場使用,這也使得石門水庫在莫拉克颱風後,水位從225公尺,增加到245公尺的滿水位,仍然保有適當水資源進行供水。

經濟部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簡昭群表示,石門水庫在1963年完工時,主要是農業灌溉為主,當時桃園人口只有50萬人,如今桃園縣在明年將突破200萬人,如果再加上近幾年來的工業蓬勃發展,水庫供水勢必吃緊,許多因應水資源的策略,也因為時空與國土環境改變不同,而必須產生更靈活的策略。

「靈活策略運用」在中央大學土木工程教授吳瑞賢的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主軸。

他提到,莫拉克重創原鄉,有人再度提出「遷村」的思考,但是,在台灣的民主氛圍下要求遷村是做不到的事情,政府可以做的事情,是以輔助角度,去提供原住民在高密度群聚地方,設置高標準的避難設施。雖然此舉無法挽救人民財物損失,卻絕對可以拯救更多寶貴的性命。

吳瑞賢也提出,隨著時空轉換,天然災害對台灣的傷害,已大於兩岸軍事的對峙,因此,國防部每年的軍事演習,可以改成救災為演習主軸,透過大規模國軍演練,防治每年幾乎都會遇到的天然災害。

吳瑞賢並認為,民眾需要新的防災體驗,例如檢測這次受到水災侵襲的建物,是否還能承受下一次颱風的侵襲。

他舉例說,日本部分居酒屋外都會放置酒瓶,當雨量超過酒瓶的容量時,店家與民眾都會迅速防災躲避,這種防災體驗不完全從氣象預告中得知,而是建立在每個人的防災意識。

投入部分國土規劃研究的中央大學教授謝浩明說,從莫拉克颱風受創嚴重地區分析,大都分布在原住民部落、鄉村與經濟弱勢的區域,未來在面臨「地質敏感區」時,政府必須加強部分地區的救災預算,而非僵化地按照人口比例劃分。

至於受到土石流嚴重淹沒的區域,謝浩明認為,搶修並無法恢復原貌,應採自然復育,如果原住民不搬離原鄉,政府應該評估,並選擇災害較小的區域,供原住民居住。

莫拉克絕非台灣最後1個颱風,但面對不斷改變的環境與人口結構,以「靈活策略運用」重新檢測既有的中央部會、中央與地方的責任分工,應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