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資訊
澳洲聯邦健康部長羅克松(Nicola Roxon)將於下週公佈一份最新嬰幼兒看電視指南。 根據這份新指南,2歲以下兒童應禁止看電視或使用其它電子媒體;年齡在2歲至5歲的兒童,看電視的時間應限制在每天一個小時。這是官方首次提出這樣的建議。
在家長的諮詢中,常常被家長問及:「老師我的兒很坳,怎麼辦?」個性倔強的孩子,有先天的氣質因素,但是後天的教養更是造成兒童個性倔強的原因。比較簡化的說法是:父母採用削弱技術時,不能堅持到底。
適當的作業不僅可以增進孩子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負責任的精神,但千萬不要把作業當成處,會讓孩子心生畏懼,反而喪失了教育意義,因此因材施教也很重要。父母在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時,最具有建設性的方法就是把它融入日常生活中......
「NIE」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以報紙為教材的教育方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每年九月的第四個星期三訂為「世界學校牛奶日」(今年是9月30日),希望透過學校教育宣導兒童養成飲用牛奶的生活習慣,並認識牛奶的營養價值。
早上八點多就被胖子吵醒睡不著,於是趁著今天是假日,我便跟他說:『既然那麼早起床,那等下就去產檢好不好,反正診所九點就開門了…』雖然前一天已經預約了早上產檢,但我這緊張媽媽可是一刻也等不及的想要快點看到肚裡的寶寶了。
9月25日,在馬里蘭州的德國鎮,C2教室(校外輔導教育中心)舉辦了一場如何申請美國名牌大學的講座。前耶魯大學招生辦公室工作人員傑茂‧凱撒(Jamal Caesar)和畢業於哈佛大學的C2創始人大衛‧金(David Kim)針對校方的要求與招生方式,學生在申請過程中應該做什麼與不應該做什麼,做了詳實的介紹。
躺好後一看到螢幕上的寶寶揮舞著雙手,我總算鬆了一口氣,而醫生為了讓我放心,便很仔細的檢查寶寶的狀況,此時我便問:『那請問可以看出性別了嗎?』『應該還看不出來吧,現在幾週了?』『16週』『那我看看…』
您贊成體罰嗎?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體罰對於孩童的不當行為雖可收立即之效,但對他們腦袋的發展卻弊多於利。遭受越多體罰的兒童,智商越低。
不專心、像隻毛毛蟲一樣坐不住的孩子常被認為罹患過動症,實際上可能並非過動,而是基礎能力發展不平衡引起的躁動;醫師呼籲老師家長要找出原因,不可直接將孩子視為過動兒。
任何人其要求被拒絕其內心感受是挫折、失望、受辱、自我價值貶損。但是有時候因為對方要求不合理、無能力負擔所求,不得不拒絕要求時,能夠減少對對方的傷害,並且能夠堅定拒絕要求之兩全其美的方法,便是「是的、先生,但是」這一招。
實行男女分校,不僅可以減少性別歧視,更有利於充分發揮兩性在身心智能等的優勢,這是美國來訪教育專家沙克斯(Leonard Sax)博士在去年底召開的澳洲男生教育會議上提出的經驗之談。
優良幼嬰教育學校,有12年的辦學經驗,學校具有多語種教學師資,中國話、廣東話、英語、西班牙語的方言老師輔導授課。學校設有矯正語言功能特訓班、生活才藝全能班,針對2-12歲的不同幼兒學生,按年齡選擇班級。
家有就讀3,5,7,9年級學生的家庭,從9月中起將會陸續收到孩子在今年5月份參加全國語文和數學統一考試(NAPLAN)的成績單。雖然今年是實行統考的第二年,但由於此項考試的內容及評分標準均與以往其它考試有所不同,請家長們注意以下考試特點,這將有助於您更好地瞭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並相應地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
(大紀元記者李曉清加拿大蒙特利爾綜合報導)在加拿大大學裡就讀的學生們如何省錢免稅,的確需要動點腦筋。以下是適用學生的五個節省稅務的小竅門:
花在孩子的時間和精力,以及與孩子互動中父母付出的真情和愛心是遠比物質更重要的…
父母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孩子的特點幫助他們的成長,幫助孩子找出解決互相之間矛盾的方法...
百戰百勝如何幫助孩子培養生涯決策的能力?關鍵在「知己」與「知彼」。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觀察,嬰幼兒也有憂鬱的現象。如果小孩長期對遊戲活動失去興趣,或者吃飯和睡眠持續不正常,那可能就是徵兆。
國中畢業要唸高中或高職?高中畢業考大學要選什麼科系?徬徨青少年,對未來感到茫然,做父母的應該幫助他培養生涯決策的能力,然後,再把選擇的自主權還給他。
您有多久沒有帶孩子走出戶外,仔細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了呢?沒有時間不是藉口,天氣不好也不是理由。走近大自然其實不用太多的外在條件,只要父母多加引導,孩子就可以和大自然當起好朋友。
將在2010年7月1日推出的澳洲改善早期兒童教育計劃,旨在為了全國83萬兒童的未來,改進澳洲政府認可的幼兒園師資,但卻將使家長每年要為每個幼兒額外支付500至1500澳元。
父母實際的管教經驗也明顯看出:兒童的胃口會隨著年齡及接受增強物的經驗而加大。到最後兒童的要求,會使父母不堪負荷。外在增強物會阻礙兒童發展自動自發、努力工作的動機與興趣。成就動機找來自內在比較。內在比較包括:
在西方社會學會與他人分享是一個小孩子從小就學習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Social skill)之一。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呢?對我自己的孩子,我採取了以下幾種方法,直接或間接的引導他,效果還不錯,願我的一點經驗會對家長朋友們有所幫助。
孩子在自由活動玩耍的時候,比如假裝自己是個武士在找蟑螂,或者是自己在操場嬉鬧玩耍,這樣會讓他充滿活力並學會怎樣能夠緩解緊張感。
雖然暑假裡沒有了學校上課的鈴聲,但充滿生機的環境、 富於彈性的節奏讓夏天成為孩子們學習和探索的大好時光。下面是紐約市教育局推薦的部分網站,以幫助孩子們能過上一個學有所得、充滿樂趣的暑假。
孩子從會說話就有機會告訴父母:「我做了一個夢」,然而如何讓孩子的夢變成他日後成長的甜蜜力量,或者如何從惡夢中提升出勇氣,今天就請您來上上「父母夢學堂」跟孩子一起完成夢工程囉。
澳洲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孩子在3歲前所受的教育將直接影響其入學後的學習和社會表現,那些1-3歲時就在算術和識字方面學得好,聽話守秩序的孩子,他們入學後的表現往往會較好,而如果小時在托幼園或家裏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其上學後往往仍會存在同樣問題;研究還發現,如果幼童(特別是3歲以下的)每週呆在托幼園的時間過長,可能會對其社會交往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一定要將注意的焦點放在努力的過程。凡是只要盡力而為,成敗就不要太計較。這種管教方式將能培養努力的價值觀。反之,如果經常將注意的焦點放在結果上,不斷地和子女計較考試得多少分,不斷要求做事完美無缺。其結果只會加重能力價值觀。
悉尼7月23日消息,澳洲一項研究對「教師效應」提出疑問,研究認為老師的差異對學童學習結果的影響輕微。
共有約 1102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