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边缘人”新年不休息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1月30日讯】新年到来,千年的传统习俗又一次让人们忙活起来。为了过一个团圆温馨的大年,人们早早就张罗起来,以致于购物场所拥挤热闹,火车站人头攒动……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如今的京城,却有越来越多的外地农村来工作的人顾不上回家团聚。江苏阜宁人陈师傅今年已经50多岁,夫妻两人12年前来到北京卖早点和做夜市餐,现在在新东安集团所属的繁华地带王府井东安市场里有一个固定店。快过年了,陈师傅并没有回家的打算,他说:“节日期间是餐饮旺季,好几年没顾上回家过年。儿子也来北京和我一起做餐饮,虽然起早贪黑很辛苦,但收入还可以,每月除吃住花销外还有不少剩余。家里有女儿女婿种田,我在北京已经习惯了,10多年来对这里产生了感情,感到挺好的。”

和陈师傅类似的这部分人大都家在外地农村,长期在京城工作,有从事餐饮业的,有经商做买卖的,也有搞建筑装修的,还有的做清洁、安保、家政服务等等。在京城服务行业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辛勤劳动为京城增加了生机和活力。他们同一般临时打工的不同,都有固定的工作,已经长期定居北京,有的甚至购了房,买了车。他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已经融入了京城生活,但由于户籍管理的原因,又被京城人称做“外地人”,社会学里也出现了“边缘人”的称谓。

在京城“边缘人”的群体中,浙江、江苏人在事业上的成就尤为突出。浙江人敢于走出家门,走南闯北谋生计:温州人在丰台一带做服装买卖,台州人在西城卖五金、在朝阳日坛一带做箱包生意。如今,10几年前他们常常在京城路边弹棉花、修鞋、修自行车、做木匠活儿,现在几乎没有了,许多浙江乡下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京城站住了脚。新年前,记者来到日坛附近的雅宝路市场,这里的生意照常进行。这个市场的生意对象基本以俄罗斯、匈牙利、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的批发商为主。在这里经商的人告诉人民日报记者,他们做生意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欧洲人不过新年,他们做生意也就不能休息。

人民日报记者走进一处面积不小的皮包经营店,来自浙江台州的小张夫妻两人是这里的主人。小张小时候在家乡学了点儿木匠手艺,初中一毕业就跑到黑龙江、陕西、山西打家具。两个哥哥在北京做箱包,1994年他来京后在路边摆摊卖皮包,现在经营的店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主要从事对东欧一些国家客户的批发业务。他谈到现在的经营状况说:“这也是为了生计,北京的环境条件不错,只要肯吃苦就能干好。现在资金还不够雄厚,多积累一些接着在北京干下去。”小张的两个哥哥也干得很出色,已经在北京城南一个环境不错的小区购置了住房。出门看见店门口停着他的崭新高档进口轿车,人民日报记者祝愿他的事业能有更大的发展。

在小张隔壁经营电脑、电器部件的黄先生是上海郊区人,他到北京已经快20年了。虽然还没有北京户口,从生活习俗到说话口音,已俨然是一个北京人了。多年的新年他都是在北京忙碌的经营中度过的,早几年他已在北京买了车、购了房,把家乡的老母亲也接了过来。黄先生感受最深的是,他小时候没有条件好好读书,连初中都没有念完,现在做商贸有时很费劲。所以,他多花钱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和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让下一代多学点儿文化知识。他说,这两年经营情况不如以前,但他还要做下去,相信会好转的。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的流动人口在8000万左右,其中多数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京城每年的流动人口有200多万,按保守的1∕10推算,京城的“边缘人”有20多万。这支庞大的队伍为生计奔波的同时,对首都的建设与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每逢佳节倍思亲。忙碌一年到头,谁不想歇息。父老妻小团团圆圆过个年,天伦之乐,是深深的难解的传统情结。为了谋生和发展,京城里的许许多多“边缘人”过年不休息。


相关文章

 

相关新闻
观光草莓园 草莓肥大如巴掌
自驾车游天涯成了今年海南新年新景观
海南仔的网吧新年
天津新年期间各博物馆火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