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色大石围天坑底部〈地下600米〉的一夜

人气 22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25日讯】传说应验天降小雨

在广西百色地区﹐关于大石围天坑的传说有很多。一种说法是﹐每当有人要下大石围﹐这里便会天空骤变﹐浓雾突起﹐大雨滂沱﹐因为“天神被触怒了”。另一种说法是﹐每逢天旱﹐天坑附近的山民为了祈雨﹐每每要向天坑底部投掷巨大的石块。随着在隆隆声中飞向底部﹐人们祈求的雨水也随之而来。还有一种说法﹐下大石围必须有女人相伴﹐否则就会有去无回。每种说法都带有神秘色彩﹐都似乎在提醒人们﹐大石围是神的禁地﹐轻易去不得。最容易让人相信的当地曾下过谷中采药的山民的话﹐在那里他们曾见到很多蛇﹐包括碗口粗的巨蟒﹐而这同样又为大石围增添了恐怖。

正因为如此﹐当最终决定进入大石围天坑时﹐我们的心情是不轻松的﹐又似乎应验了某种传说﹐16日下午3时﹐当我们一行数人正准备进入大石围时﹐天空中的乌云却越聚越浓﹐最终下起了小雨。

择线而下命悬一线

我们的下坑路线选择在天坑的南部。因为事前的多次探察我们了解到﹐这里崖壁上植被较多﹐便于攀援﹐同时有树枝的部分遮挡作用﹐攀岩时恐怖感也会减少一些。

我们在当地飞猫探险队员的帮助下﹐顺着绳梯和登山专用绳索慢慢向坑底滑下。耳边山风阵阵﹐怀中的对讲机不时传来崖上后方人员的问话与信息﹕“说说你们现在的高度﹐离坑底还有多远﹖能见度是多少﹖我们这里已下起了小雨。”

下降时的体力消耗并不大﹐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命悬一线时的不安全感。人由一根小拇指粗细的绳索高高悬挂在岩壁上﹐脚下是无底的深渊。你在担心绳索是否会出现问题的同时﹐还要时刻留心崖上是否会有石块滚落给你造成危害﹐以及你自己不慎踏落浮石给你下面的队员造成危害。不知不觉中﹐汗水就浸湿了内衣﹐粘在身上﹐十分难受。

下降的过程中﹐我的身体经常被崖壁上的藤蔓缠住﹐为了摆脱藤蔓的纠缠﹐只能脚登岩壁﹐在空中左转右转﹐腰上﹑腿上的绳索绷得紧紧的。

脚尖着地乐极生惊

两个多小时后﹐当脚尖终于接触到坑底时﹐心中的兴奋之情简直难以言表。但很快﹐这种激动与兴奋之情便荡然无存。所谓的坑底正如曾到过这里的人所描述的那样﹐其实是个有着七八十度的陡坡﹐上面布满了枯枝﹑败叶﹑浮土﹑滚石﹐如果不抓住身边原始森林中的植物枝条﹐你就肯定会顺着陡坡滑下去﹐同样十分危险。我刚走了几步﹐鞋中就灌满了地上的浮土与碎石子﹐只能背靠着树﹐倒掉鞋中的泥土。

等所有人都下到坑底﹐准备向坑底东部那个地下溶洞口进发时﹐已近晚6时。天已变昏暗﹐只是雨却越下越大。坑底陡坡的浮石上长满了苔藓﹐被雨水一打﹐更觉滑腻无比﹐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你必须借助身边植物的支撑才能往前挪步。黑暗中﹐不断听到有人滑倒的声音﹐幸好无人重伤﹐但小的蹭伤﹑划伤却人人都有。人人都高度紧张﹐十分谨慎﹐在这样的地方﹐实在也不敢受伤﹐也伤不起﹐因为每个人的体力都已发挥到极限﹐照顾自己都很难﹐根本无力顾及他人。

枯枝当拐冷汗阵阵

天坑底部的森林植被与其他地方有明显的差异﹐枯枝断木遍地﹐黑暗中﹐你为了前进和保持身体平衡﹐随手抓住的枝条中﹐十有五六是枯枝﹐结果身上总要冒出一阵阵冷汗。疲惫不堪的队员﹐不断地询问前面带队的飞猫探险队员﹕“还有多远﹖快到了吧﹖”

在当地飞猫队员小鲜的带领下﹐我们用了整整两个半小时﹐才由天坑南面底部下到天坑东部下面的地下那个溶洞口。而这里离我们刚才来时的南坡坑底的直线距离绝对超不过一公里。这时每个人的衣服都已里外湿透﹐浑身泥水﹐几乎瘫倒。

地下暗河浮石滚滚

高度超过三四十米﹑宽度超过二十米的地下溶洞口前也堆满了足球﹑网球般大小不等的浮石﹐这种浮石专家称为浮石堆。它全是从崖壁上滚落下的﹐总数足足有上百吨﹐几乎把整个洞口堵住﹐斜斜地向洞内延伸﹐它们倾斜的方向正好是地下暗河的方向。队员们只能哈腰贴着洞上壁翻过这堆浮石﹐才能进入洞中。

走过近百米的浮石区﹐在头顶灯的照射下﹐眼前豁然开朗﹐一个高达几十米的地下溶洞大厅展现在眼前。厅的右边﹐一条宽度超过十米的地下暗河﹐虽枯水季节﹐河水仍然显得比较湍急﹐水质清澈见底﹐一直通向溶洞深处。专家说﹐那些洞上的浮石﹐最终都要被雨水冲到这里﹐然后又被河水带走。这股水流是冒气洞天坑﹑养鹅场天坑等几个天坑地下暗河的总汇集处﹐所以水量充沛。厅的左边则是一块由地下暗河冲击形成的百米左右的三角形平地﹐已经被绝壁﹑陡坡折磨得快要休克的队员们﹐乍看到这样一块地﹐也已喜不自胜了﹐这里也就成了队员们当晚的宿营地。

扎下营寨﹐稍事休息后﹐队员们就开始了工作﹐而这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来自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刘宏不到一个小时通过粘网和钓钩在地下暗河中捕到三条长约三四寸﹑形似鱼的鱼类和几只螃蟹。这种鱼被称为朦鱼﹐通体透明﹐红色的血液﹑彩色的内脏器官﹑白色的骨骼均清晰可见﹐眼睛却很小很小﹐显然是长期黑暗的环境使它的视觉严重退化。可能是这里食物短缺的缘故﹐这里的鱼很容易上钩﹐让人得来全不费功夫。但轻易就有所斩获的刘宏却很快收了手。他说﹐这里的鱼都是有数的﹐决不能过量捕捉﹐否则就会破坏这里的生态平衡。

溶洞生风枕水难眠

虽是地下溶洞﹐这里的风却很大﹐气温也在15℃以下﹐队员们把所带的衣服全穿上依然觉得有些冷。

吃过以方便面﹑八宝粥﹑压缩饼干等组成的晚餐﹐队员们纷纷在河滩上为自己清理出一块平地﹐铺上防潮垫﹐先后钻进了睡袋。

夜里﹐哗哗的河水吵得队员们难以安睡﹐不过最折磨人的还是寒冷﹐溶洞中的风阴冷潮湿﹐吹在脸上能让人想起北京的冬天。不时有队员在睡梦中被冻醒﹐把睡袋裹紧﹐又沉沉睡去。毕竟下坑时体力消耗太大﹐疲劳让人很容易忘记寒冷。此外﹐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睡上一觉﹐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经历﹐队员们还是为此感到兴奋。有的队员说﹐要是有酒就好了。还有的队员说﹐要是有人送饭﹐就多住两天。只有给我们带路的当地飞猫探险队的小鲜一言不发。他是飞猫队中公认的第一高手﹐徒手攀岩是他的绝活。来时﹐有几段让人眼晕的绝壁﹐他拽着崖上的藤条﹑枯枝就下来了。队员们的一些行李也是他带下来的。夜里他睡得最早﹐也睡得最沉。早晨醒后﹐有队员想请他带队趟过地下暗河去溶洞深处﹐他却拒绝了。他说﹐还是保持点体力﹐想想过会儿大家怎么回去。他的冷静和虑事周详﹐让大家心里很踏实。

天亮起床寻找桫?

因为刚下过雨的缘故﹐几乎每种植物的枝叶上都挂着露珠﹐又都洁净无瑕﹐看不到一丝粉尘﹐就连森林中每块浮石上的青苔地衣也显得新鲜异常﹐呈半透明状。

这里的原始森林空气湿润清爽﹐又寂静异常﹐山崖上几声鸟鸣﹐让你更觉得山林的幽深。这里的一切给人的印象是洁净﹑寂静﹑充满生机又绝对的平静和缓。队员们不仅没有发现毒蛇﹑猛兽﹐甚至连蚊子﹑苍蝇﹑马蜂之类人们常见的小型昆虫也没发现。大家只是在一些茂盛的枝叶上看到了几只缓缓蠕动的小青虫。这一切又让大家更感到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这片世外桃源的珍贵。

收拾垃圾走出天坑

中午12点﹐全体队员开始沿着来时的线路向坑上返回。为了尽可能不破坏坑底的环境﹐队员们将所有生活垃圾包括废电池﹑方便面袋﹑矿泉水瓶等如数收集在一起带回﹐又尽量寻找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方落脚﹐以免伤害植物。

第二天晚上近5点﹐当我们最终同样艰难地返回坑上时﹐我们更感到了神奇的大自然对人类其实格外照顾﹐它为我们留下的这最后的宝地我们必须格外珍惜。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广西天坑底部发现恐龙时代的珍稀植物 (4/24/2001)    
  • 来自广西乐业天坑的组图 (4/24/2001)    
  • 中国广西乐业天坑群科考队对冒气洞进行考察 (4/22/2001)    
  • 中国广西乐业天坑群内又发现多种珍稀植物 (4/21/2001)    
  • 中国广西乐业天坑又发现珍奇植物“桫椤” (4/21/2001)    
  • 广西天坑底部发现只有在恐龙时代才能见到的珍稀植物 (4/20/2001)    
  • 探险“天坑”收获颇多 三大发现惊世人 (4/16/2001)    
  • 大陆广西天坑群发现稀有兰花 (4/16/2001)    
  • 探险神秘“天坑”又发现大量珍贵动物化石 (4/14/2001)    
  • 广西神秘“天坑”群忽现大风 科考大本营天翻地覆 (4/13/2001)    
  • 中国广西乐业天坑群一些谜团被破解 (4/12/2001)    
  • 目击“天坑”奇观 科考队详述探险经历 (4/12/2001)    
  • 探险队发现神秘“天坑”下垃圾遍地 (4/12/2001)    
  • 探险广西神秘“天坑”又发现罕见地宫 (4/11/2001)    
  • 中国广西乐业天坑群谜团重重 (4/11/2001)    
  • 专家推测﹕ 中国广西乐业天坑群形成于400万年前 (4/10/2001)    
  • 喀斯特地貌–天坑是怎样形成的 (4/10/2001)    
  • 探险神秘“天坑” 发现三种不明生物 (4/9/2001)    
  • 科考队在广西天坑科考队发现一座化石山 (4/9/2001)    
  • 世界最大天坑群的八大谜 (4/4/2001)
  • 相关新闻
    大陆广西天坑群发现稀有兰花
    探险“天坑”收获颇多 三大发现惊世人
    广西天坑底部发现只有在恐龙时代才能见到的珍稀植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