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药养生:如何补才健康(4)

萧圣扬

人气: 122
【字号】    
   标签: tags:

(二)妇女的补益

男女性别不同,补益方法也有别。妇女在生理上有月经、怀孕、生产、喂乳等特殊的不同变化,因而在各个时期的补益也就不尽相同。

◆经期的补益

妇女的月经来潮,中医学认为与肝、肾两脏,冲、任二脉及“天癸”的关系最为密切。冲任二脉起于胞宫(子宫)【冲脉为交感神经、任脉为副交感神经】,只有冲任二脉之气血充盛,月经才能按时而来,而冲任二脉中的血液主要来自肝脏,只有肝血不虚,月经血量及血色、血质才能正常。要使冲任二脉按时充盈而下,必须有“天癸”【脑下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FSH 、LH 】的出现。

天癸为肾所产生的一种促使月经来潮的物质,与肾关系密切。月经的来源与体内血量的盈亏变化相关,故也关系到肝肾功能正常与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经期的补养保健,应选择养血益精之品为主。

◆妊娠期的补益

妊娠为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而精子、卵子的产生与肾密切相关。妊娠以后,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生长需要精血的营养,所以妊娠与肝肾和气血均有关系。

根据科学研究证实,孕妇吸收的营养,不仅用于供给胎儿的发育生长,以及本身体力活动的需要,而且还将各种营养素加以储存,以用于补充分娩可能出现的损伤之修复和分泌乳汁,以哺育出生后的婴儿。故妊娠期的补益,应选择补肾固胎、健脾益血之品为主。

◆产育期的补益

妇女分娩时,由于生产时的创伤或出血,产后常出现气血不足,同时产后需要分泌乳汁哺乳婴儿,而乳汁为精血所化,只有气血充盛,乳汁才能源源不竭。所以产育期的补益,应选择补气益血之品为主。同时,产妇在分娩时,丢失了大量的水分,故注重选用药膳之中“煨汤”的补益气血之品,尤为适宜。

◆更年期的补益

妇女在四十五岁左右,月经逐渐终止,称为“绝经”。有些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往往出现经行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汗出、五心烦热、浮肿便溏、腰酸骨软、倦怠乏力、甚或情绪异常等症。

这些症状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的综合出现。有的可延续二三年之久,称为“更年期症候群”。中医学认为,妇女皆近绝经期前后出现诸症,是由于肾气渐衰、天癸已竭、气血皆虚所致。故更年期的补益,应选择补肝肾、益气血之品为主。

(三)肥胖与消瘦者的补益

◆肥胖者的补益

不经常参加劳动或体能训练,身体发胖之人,多有动则气短、心悸、自汗、痰多、乏力易困倦、嗜睡等表现。中医学认为,此为气虚和痰湿内蕴所致,故有“肥人多气虚”、“胖人多痰湿”之说。

故对肥胖之人的补益,应选择健脾益气、化湿消痰之品为主。脾主运化、脾气健运,则水湿(淋巴液)得以生化(由绒毛膜的乳糜管吸收)而无生痰湿之变(皮下脂肪层减少)。这样可使肥胖者体重逐渐减轻,进而由困倦疲劳变为精神焕发。

◆消瘦者的补益

中医学认为,形体消瘦的人,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为脾胃虚弱,因为脾主运化食物精微(甘入脾,葡萄糖存于肌肉占80% ,其热量供应于四肢运动),主肌肉外合四肢,胃主纳食而腐熟水谷。若脾胃虚弱,则不能很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精微,肌肉形体得不到充足的精微物质的营养则消瘦。

二为阴虚火旺,中医学有“瘦人多阴虚、多火热”之说,也就是说形体消瘦之人,往往有阴液不足和虚火上炎的表现。

如常感口干舌燥、手足心发热、心烦睡眠不实、大便干结、喜食辛辣或油炸之品,或者服热性药则口鼻干燥更为明显,甚至流鼻血等。

故形体消瘦者的补益,属脾胃虚弱的,应选择健脾益胃之品为主,属阴虚火旺的,则当选择滋阴养液之品为主。

(四)不同劳动方式者的补益

◆体力劳动者的补益

体力劳动者,在劳动中体力消耗大、出汗多。汗为津液,受阳气推动蒸化而从汗孔排出。汗出多,则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不足、疲劳无力,所以对体力劳动者的补益,应选择益气养阴之品为主。

◆脑力劳动者的补益

脑力劳动者,常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而导致气血不足。同时,也容易耗损脑筋及久视伤血,而引起肝肾精血亏虚。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常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身倦乏力等;肝肾亏虚者,则常见头晕、眼花、腰酸脚软、健忘、早醒等。

故对于脑力劳动者,除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外,其补益之选择,属心脾气血两虚者,应以补气益血、养心安神之品为主,属肝肾亏损者,则应以滋肝补肾之品为主。

◆体脑并用者的补益

教师、讲解员等都是讲话多而体力脑力并用之人。肾藏精主骨,精能生髓,而“脑为髓海”;肝藏血而主筋,而精血同源互化。由于用脑过多使肝肾不足,站立讲话过久则可伤筋耗血,讲话过多还可耗气伤阴,故体脑并用之人,常见肝肾、气血和阴液不足。

补益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分别采用补肝肾、益气血、滋阴液之法。其中,腰膝酸软、头晕脑胀、容易疲劳者,主要选择补肝肾之品;体倦乏力、失眠健忘、纳食不佳者,主要选择补益气血之品;咽干喉痛、声音嘶哑者,则主要选择养阴润喉之品。

(五)不同工作和生活环境者的补益

工作和居住的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如高温、低温、潮湿、干燥等,对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损伤,故应用适宜补益之品,补益在此种环境的人的身体,能增加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和损伤。

在高温车床工作或火炉前工作者,或是居住在热带地区,由于环境温度较高,人体容易出汗,而汗出过多则伤阴,热度过甚则伤气,致使人体气阴不足。对此的补益,应选择益气养阴之品为主。

在冰室或冰库工作,或在寒冷地区居住,由于寒能伤人阳气而使阳气不足。对此的补益,应选择温补阳气之品为主。居住环境过于潮湿,既伤肢体关节又伤脾脏,脾受湿困则阳气受损而虚。对此的补益,应选择温阳健脾燥湿之品为主。

干燥之地或久旱无雨、燥气甚盛。燥盛则伤津液,使人体阴液不足,出现皮肤干裂,口、鼻、咽、喉干燥,大便干结等。对此的补益,应选择养阴润燥之品为主。

五、四季可补

中国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来进补,明年三春打老虎”等等之说,这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养生与防病的经验总结,但因此又使一些人产生只有冬令才能进补的误解,或是(中医师、营养师都认为如此)冬令进补专吃鸡腿、排骨等高热量饮食。

其实不然,中医学虽然强调冬令进补,但并非说其他季节不能补,其实四季皆可进补;而且进补是进中药的药理功效以调进补之人的身体与精神(但是台湾的中药房有能力为客人辨证虚实调理身体吗?)。

中医学之所以讲究冬令进补,是根据“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人体生存于自然界中,对一年四季的各种气候变化,有其相应的适应性。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称为冬三月。

立冬至立春之前的一段时期,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个节气,寒风凛冽,大地封冻,草木枯衰,昆虫蜇伏,整个自然呈现一派阴盛阳衰、万物封藏的景象。为了适应这一时期的自然变化,人体的“阳气”也闭守于内。

冬至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生长,此时闭藏中含有活泼的生机。所以冬令进补是由于冬季属于“封藏”季节这一自然特点决定的。

此外,冬季寒冷,进补之品中的营养物质(中药)不容易很快的从尿液和汗液中散失;同时,冬令季节一般是休生养息的时期,体力消耗较少,所以冬令进补,则易于蕴蓄而发挥较大的功效。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适当服食补益之品,主要是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调节和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进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所以进补并非仅限于冬季,其他季节同样可以进补。@(本文结束)

摘编自 《草本健康99(中药养生第一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