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与富贵:真正的谋利之法

涩泽荣一

人气 19
标签: ,

所谓实业,到底该怎么说才好?当然,世上的商业、工业都是为了图利,本不待言。如果工商业没有增加利润的效能,工商业就毫无意义也没有什么公益可言。

但所谓图利,如果全为一己之利,根本不顾他人,则事又如何。也许我要讲的比较难懂,但是真有前述的情形,大概就如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或“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或者“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云云。

是故,真正的谋利当以仁义道德作为基础,否则绝不可能传之久远。话虽如此,所谓去人欲、薄利润云云,或许是太偏于寻常之外的想法。

虽然强化这种同情心,考虑社会的利益的确很好,但一般世俗还是根据一己之利益在工作。不过,缺乏仁义道德,社会的工作也将逐渐衰微。

以下的话或许带点学究气,像中国的学问,特别是千年之前的宋代,当时的学者正是经历着如今这般的途径。

由于高唱仁义道德,反而把可经由仁义道德的顺序求取进步的想法弃诸不顾,完全偏向于空论空谈,以为务去利欲才好,以致其人衰微,国家也陷入危弱的地步,而导致元人入侵,祸乱纷乘,最后沦于夷狄之手,造成元人统一的悲惨结局。

故知空洞的仁义道德,会损伤国家的元气,降低社会的生产力,逮及极致,则国家灭亡。是故,仁义道德说不定也会导致亡国,此不能不三思。

那么,主张追逐利润如何?就是只要对自己有利则可,不管他人如何的谋利主义如何?我们的邻国有一部分的人,及当年的元朝就是如此。

不管别人如何,只要自己有利可图就好;也不管国家如何,只要自己有利可图就成,最后,不但国家权利尽失,声誉也大受影响。但是,能在计算个人发达之余,又关顾到国家的人,几乎是很少的样子。

像前述的宋代因高唱仁义道德而亡国,如今又不禁令人感叹或有因利己主义而致身危之虞。这个道理不只对我们的邻国如此,其他各国莫不如此,也就是说,谋利一事和注重仁义道德看来相异,但必须并列而立,国家才得以健全地发展,个人也才能各得其合理的财富。

试举例来说,像石油,或者制粉,或者人造肥料等业务,如果没有追求利益的观念,一切听其自然,这种作风是绝对不能使事业发达的,而且也显然不是增进财富之道。

假定说,所从事的工作和自己没有利害关系,赚钱也好,不赚钱也好,都不是自己的幸与不幸,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那么,事业就完全无法进展。

但反过来,如果这是自己的事业,就会想推展业务,使事业更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像这样的观念如果凌驾于其他事上,或者不顾社会大众,或者不察实情,只求个人好就好,则将会如何?必然是大家同遭不幸,原以为个人将可得利,结果连自己也招致不幸。

在过去各种事物都还不进步的时代,或许还有“侥幸”这一回事,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所有的事物都应该按规矩去做,在这样的时代里,如果还以为只要自己方便就好,譬如通过火车站的剪票口,如果人人认为只要自己先通过那狭隘的出入口就好,结果谁也挤不过去,大家同样陷入困境。

我举这样一个切身之例,就是说,只考虑到自己,其结果是连自己本身的利益都得不到,这样说,相信大家都能了解才是。在此,我经常期望的是,人在拥有求物质进步的欲望之时,也应当常保有一颗属于人的心。

而此欲望也要求本着道理而活动,此道理就是:与仁义比并而行的道理,而此道理若不能与欲望紧密结合,难保不会流于前所举的陷支那于衰微之空谈理论的地步。又如后所举的但凭欲望而进,既已违背道理,也只有眼看他招致“不夺不餍”的不幸。

有无效力因人而异

黄金至尊、黄金最贵,诸如此类的格言、俚谚,自古以来就相当多。有诗句说:“世人结交以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黄金甚且还具备着支配友情这种形而上精神的力量。

崇尚精神,卑视物质,是东洋自古以来的风习,而黄金居然可以左右人的友情,可见人情的堕落多么令人担心,甚至令人寒心,然而,这却是我们日常会碰到的问题。

譬如亲睦会之类,必然相聚在一起大吃大喝一番,因为饮食也有助于友爱之情的流露。又阔别已久的朋友来访,如果连酒食都不招待,也很难再行打开定交的端绪。于是始知,这些都和黄金有关。

俚语有言:“有钱佛陀也灵光。”投入十钱就显十钱的光,投入二十钱就显二十钱的光,佛陀之灵是因钱而计。又有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严格地说,多少有些挖苦的意味,但也可以看出,正表示着金钱的效能是多么的大。

举一例来说,到东京停车场(现在的东京车站)买火车票,纵然是腰缠万贯的富豪,只要买的是红车票,就只能坐三等车;而那些贫穷之士,只要买的是一等车票,就能坐一等车,这全靠金钱的效力。

总而言之,金钱具有伟大的力量,是挡也挡不住的。又譬如:你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改变辣椒的本性,使辣椒变甜,但你可以用大量的砂糖使其辣味中和消失。又有那种满脸不痛快而剌剌喧闹之人,为了金钱就立刻转为和霭亲切,这也是世间常见之事,尤其在政界更是比比可见。

照这样说来,金钱实在具有莫大的威力。然而,金钱原本无心,善用恶用,全在使用者之心上,故金钱值得拥有?抑或不值得拥有呢?这是很难遽下断言的。金钱本身并没有判别善恶的能力,善人持有它则为善;恶人持有它则为恶。

也就是说,因其所有者的人格而致善致恶。我常常对人谈起金钱与人之间的关系,昭宪皇太后(明治天皇之皇后)有首歌说:“因持有者之心成宝、成仇,此黄金也。”实在令人感佩敬服。

然而,世间上的人们也感觉到金钱很容易被恶用,于是乎古人就有许许多多告诫的话,像“小人无罪,怀璧其罪”,或“君子财多其德损,小人财多其过增”等等,又读《论语》而知“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大学》中亦有“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之语。

像以上所引用的训言,几乎是不胜枚举,但绝不是意味着金钱是可以等闲视之。假如立于世上想做一名完整的人,首先要对金钱有所觉悟。

而征诸以上种种训言,也要好好思索,究竟对社会上金钱的效力应当如何思辨才好。总之,太过重视固然不好,太过轻忽也非好事,即孔子所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绝不是奖励贫穷,只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此而已。@(待续)

摘编自 《论语与算盘》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新纪元】泰北行(中) 中国士兵的辛酸血泪
十岁男童开冰淇淋店 经营有成 
省成本  美1元商店停播音乐
谷歌中国经营执照获续期 内幕不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