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中正公园.忠烈祠(基隆神社遗迹).主普坛

撰文、图、摄影

人气 77
标签:

今天前来基隆的中正公园寻幽访古。上次来中正公园,已是12、13年前的事了,当时只是开车上山,带孩子来玩一玩,看看海景,。对中正公园特别的印象仅是山顶有一座巨大的观音佛像而已。后来知道中正公园曾是日据时代的基隆神社,还有遗迹可寻,于是便想找个时间来走一走。

中正公园这样的景点,适合小朋友,所以邀老婆及孩子同行。中午时分,三个人来到了基隆港。中正公园的登山口就在信二路消防队的对面,消防队旁就是“信二立体停车场”,停车相当方便。

从立体停车场的六楼,居高俯瞰中正公园入口的石阶路,还有山腰上的忠烈祠的牌楼身影,突然间,基隆神社的影象就在脑海里浮现。

中正公园入口高大的牌坊,原是基隆神社的鸟居位置,这宽阔笔直的石阶路,正是昔日的神社参道,隐于山腰树林间的忠烈祠就是基隆神社的旧址了。

信二路附近,是基隆的商圈之一,路口转角处,还可看见几栋昭和年间的混和了巴洛克及现代主义的折衷式建筑,透露出一股日本时代的风味。在信二路的小巷内,找一家小吃店,品尝基隆地方小吃,用餐毕,在附近买杯咖啡上路,来到中正公园的登山口,穿过牌楼,爬石阶路上山。


信二路、义二路路口的昭和时代老房子。

中正公园登山口(昔日基隆神社的入口)。

——————————————————————————–


波罗蜜树的果子

登山口这这座巨大的牌坊是是基隆神社鸟居拆除后改建的,旁侧坡壁,有驳坎堆砌的高墙,石块古朴,应是基隆神社的时代就已存在。爬上几十阶的石阶,来到上方的广场。

这时注意到广场右前方有一棵高树,树前立有一块解说牌。原来这是一棵波罗蜜树,树高枝密,树叶繁茂,树上还结着一颗颗硕大的波罗蜜果子,果子的形状及颜色像发黄的文旦柚,但体积更大,表皮有细刺。

这棵波罗蜜树颇有来历,它是胡适先生在民国42年(1953)来基隆访问时亲手种植的,树龄已超过半个世纪,昔年的小树苗,如今树高叶茂,果实又大又圆。胡适先生毕生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也是自由主义大师,思想影响后世深远,逝世至今已近五十年,仍深受知识份子的怀念。

波罗蜜树旁,就是通往上一层的石阶路。这石阶路也是昔日基隆神社的参道之一。面对参道的右侧,有一座小庭池,栏杆内,有一座高大的石灯笼,几达一层楼高,正是基隆神社的遗迹,庭池种植的树长高后,石灯笼置于其间,变得隐而不明。若匆匆走过,一不注意,可能就忽略了。


胡适先生手植的波罗蜜树。

石阶路爬向第二层的忠烈祠。

基隆神社仅存的石灯笼。

——————————————————————————–


基隆神社的狛犬

爬上石阶,来到第二层平台,入口又有一座牌坊,前面出现一栋黄瓦红柱的中国式建筑,就是基隆市忠烈祠了。忠烈祠的位置,就是昔日的基隆神社。牌坊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石狮子,正是昔日神社的遗物。

石狮子,日本人称为“狛犬”,其源自中国,经由高丽(韩国)传至日本,所以又称“高丽犬”。由于源出中国,石狮又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台湾光复后,日本神社多遭国民政府拆毁,而狛犬则多能够幸免于难,或置于原地,或移往邻近寺庙,仅将狛犬基座敏感的日本纪元涂毁而已。

这对狛犬基座的年代,也曾遭到涂销,而随着岁月,涂抹的泥土逐渐剥落,刻字又隐约可见,年代写着“大正八年”(1919)。虽然经过80几年的岁月,狛犬保存良好,身体的“神纹”雕饰都还清晰可辨。

基隆神社初名“基隆金刀比罗神社”,与苏澳的金刀比罗神社一样,都是供祀海上守护神。神社完工于明治44年(1911年)年底,祀奉日本大物主命及崇德天皇。大正3年(1914),合祀天照大神、造化三神(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并更名为“基隆神社”。


基隆市忠烈祠

昭和6年(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军国主义的气焰日益高涨,台湾总督府积极推动“皇民化运动”,以企图强化台湾人对日本的效忠;昭和8年(1934),总督府推动“一街一庄一神社”(相当于现在的“一镇一乡一神社”),以强化台湾人的皇民思想。

昭和11年(1936),基隆神社升格为县社。9年后,日本战败投降。

台湾光复后,小型的街庄的神社多遭到拆毁,而县级以上的神社因建筑恢宏,多就地改为忠烈祠,祭祀国民革命的先贤先烈。随后,或因旧建物年久腐蚀,或为了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记忆,各地方政府纷纷拆原有神社旧建筑,改建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基隆神社也在民国61年(1972)时改建成现在的模样。

基隆市忠烈祠的屋顶中央,竖立了一块青天白日徽章,吸引了我的注意。青天白日,既是中华民国国徽,也是中国国民党的党徽。两者造型极相似,而略有差异。忠烈祠祀奉国家英灵,理应悬挂国徽才是,却误挂为某一政党的党徽。不过也不能苛责当初设计施工的人员,毕竟连政府官员也未必能清楚区别国徽与党徽的差异,而当时又是党国一家。


基隆神社(今基隆市忠烈祠)。

狛犬基座的刻字-大正八年(1919年)。

——————————————————————————–


主普坛

从忠烈祠旁的步道上行,抵达更上方的广场,这里有一座四层楼高的牌坊式楼塔建筑,名为“主普坛”。“主普坛”是兴建做为基隆市中元节普渡时的祭场,一楼设有“中元节祭文物馆”,展出中元节相关的文物,为全台仅见的中元节祭文物馆。

中元普渡是台湾重要的宗教盛事。每当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时,大街小巷,家户及公司行号都在骑楼设案,献上牲礼花果,以祭拜好兄弟,而中元普渡以基隆市举办的最为盛大。

中元节的由来,源自道教的“中元祭”与佛教的“ 盂兰盆会”,而台湾的中元节举行祭典普渡好兄弟(孤魂野鬼),据文物馆的解说员说,这习俗是从基隆开始的,后来才普及至全台湾。

台湾本是移民的社会,来自不同地域的汉人之间,因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再加上争夺地利,而频频发生冲突及械斗。早期的基隆,漳泉籍移民之间,因经常械斗,而有“尪公无头壳,圣公无手骨”这样的俗谚。尪公(保仪大夫)是泉州人的信仰,圣公(开漳圣王)是漳州人的信仰,漳泉械斗激烈,彼此杀到眼红时,连对方寺庙的神像都不放过,尪公被打断头,圣公被扭断手脚,更何况是有血肉之驱。

当时狮球岭以北是漳州人的地盘,以南是泉州人的地盘,所以也有一句“尪公不过岭”的谚语。泉州人抬着尪公出巡时,不敢越过狮球岭,以免踏进漳州人的地盘而引起纠纷。

咸丰初年,基隆地区一场漳泉大械斗,造成一百多人死亡,终于引起双方的反省,如此冤冤相报,地方如何安宁?于是在地方领袖的出面斡旋下,双方集中埋葬死者骨骸,并建“老大公墓”,议定每年中元节时,举行普渡大典,以超渡因械斗或其它事件灾害而死难的亡魂。祭典的举办由当时十一个大姓轮流主持,轮到主办的姓氏称为“主普”,这也是今日“主普坛”的由来。

主普坛前有广场,可眺望基隆港的港湾景色。午后时光,太阳西移,广场有牌楼遮荫,又有海风吹拂,凉爽怡人,小东在广场奔跑,乐得逍遥。

大佛禅寺位于不远的另一座山头,山顶的白色观音佛像是基隆中正公园著名的地标。从主普坛走过去,先走一小段马路,再接步道,约七、八分钟,就爬抵大佛禅院。

观音佛像前的广场地势较高,更是眺望基隆港的好地方。广场的电动车游戏场则是小朋友的最爱,以前带着女儿来这里时,口袋里的硬币都被被女儿掏光,而流入商家手里。今天的情况亦是如此。

看着小东与小东的妈妈坐着电动车在广场兜圈,不禁忆起当年情景。那时我们夫妻各坐一台电动车,各载着一个女儿,前后追逐。昔日情景宛如昨日,而岁月已在弹指间悄然流逝。


大佛禅院前的巨大观音佛像。

从观音佛像前的广场眺览基隆港。

——————————————————————————–

日期:2008.10.01 (写于2008.10.03)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爬向基隆市忠烈祠。


基隆神社的狛犬(1)。


基隆神社的狛犬(1)。


爬向第三层的烈士堂(石阶路为基隆神社参道遗迹)。


从忠烈祠爬往主普坛。


主普坛前的广场。


从主普坛爬往大佛禅院。


巨大的观音佛像。


眺览基隆港。


基隆港。


母子坐电动车。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传BP执行长可领巨额离职金
全球报摘-亚洲华尔街日报重要新闻
释放洛克比空难凶手 美议员质疑BP做交易
台北双溪.中坑古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