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的仁智与诬陷者的无耻!

郑念行
font print 人气: 25
【字号】    
   标签: tags:

一、若不闻其声,若不识其人

陈献章,是明朝新会(今广东新会县北)人,字公甫。居住在白沙里,道德高尚,门人称他为白沙先生。

庄定山,即庄昶。明朝江浦(今江苏江浦县)人,字孔旸。成化进士。授翰林检讨。后居定山二十余年,学者称定山先生。

有一次,陈献章去拜访庄定山,庄定山十分敬重陈献章。陈献章返回家时,庄近山亲自坐船相送。船上有个读书人能言善辩,对陈献章大放厥词,毫无顾忌。庄定山气得忍无可忍。但是,在那个人奢谈时,陈献章好像什么也没听见。等到要下船时,陈献章似乎还不认识那个人。

庄定山送走了陈献章,还对那个读书人的张狂傲慢,气愤不己。并因此而想到,陈献章“若不闻其声,若不识其人”的风范,实在难能可贵,深深地佩服他的度量宽宏。

二、受辱之后,要想清楚…

薛文清,即薛瑄。明朝河津(今山西河津县城东南)人,字德温,号敬轩。永乐进士。宣德中授御史。英宗时,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死后谥文清。

薛瑄说:“受侮辱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自古以来有不少英雄豪杰,都是由于不能忍辱,而导致身败名裂。我认为受侮辱之后,一定要想清楚: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是个卑鄙小人,他侮辱我,那么这就说明我是正确的,还愤怒什么呢?相反,如果对方是正派人,他侮辱我,那么说明对方正确,我则加以改正就是了,有什么气可生呢?人们往往不仔细分析怒从何来,便用愤怒迎头反击,结果造成相互仇恨,而且发展成相互残害,以致弄得不可收拾。其实是很愚蠢的。”

三、长者的风度

陆逊,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将领。字伯言,吴郡吴华县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世为江东大族,孙策的女婿。善谋略。后任荆州牧,久镇武昌。官至丞相。

当时,会稽太守淳于式,向皇上反映陆逊搜刮百姓财物,使人们不能安居乐业。虽与事实有出入,但是陆逊不忌恨他。

后来,陆逊到京城去见皇上,谈话间,极力称赞淳于式。

孙权说:“淳于式曾经指责你的过错,而你却推荐他,这是什么缘故呢?”

陆逊说:“淳于式的本意,是想让百姓休养生息,所以才告发我。虽然不合事实,本意确实可佳!我怎能因此而忌恨他呢?”

孙权称赞说:“这真是长者的风度啊!”

四、明君的仁智与诬陷者的无耻!

北宋时的御史舒但(人名),是明州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治平进士。王安石执政时,为审官院主簿。他在担任御史时,多次向皇上奏议,诬陷说苏轼作诗歌,讽讥现实社会。

他举例讲:

(一)皇上发给百姓钱财,让他们谋到职业。苏轼却写诗说: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苏轼是讲为了赢得小孩子们的欢心,一年有大半时间在城中度过。诬陷者却说这是在讲皇上的坏话。以下的诬陷手法及诡词,均类此。)

(二)皇上明定法律以考核官吏。苏轼则写诗说: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读书万卷,如果不读法律条令,不按法律办事,想使君王如尧舜一般,终究不可能。)

(三)皇上兴修水利。苏轼则写诗说: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知斥卤变桑田。”(东海龙王如果能明白圣明皇上的好意,应当把那么多的盐碱土地变成良田。)

(四)皇上严禁食盐随意买卖。苏轼则说: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难道是听起来美好,就能解除淡而无味的生活吗?因为已有三月没吃上盐了。)

但是,皇上听了之后,根本不理会舒但的诬陷之词。

宰相王珪,也多次说苏轼不忠,还举出苏轼“咏桧柏”的诗说: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树根在九泉地下也没有弯曲的地方,世间只有潜伏在土中的蛰龙最清楚)并说:“陛下飞龙在天,而轼求之地下之蛰龙,其不臣如此!”(皇上处在大展宏图的极盛时期,苏轼却颂扬地下的蛰龙,竟如此不忠!)

皇上说:“苏轼他自己写诗赞扬桧柏,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不要胡乱联系了!”

舒但和王珪,对苏轼的攻击和诬陷,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苏轼的诗文,则长留天地,与日月同辉!

五、长孙皇后以德报怨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皇后(即正妻)。好读书,做事必循礼节,唐太宗深重之。经常与皇上议论赏罚之事。

唐朝时,长孙皇后的同父异母兄安业(人名),一向品行不好。他们的父亲死后,安业就撵长孙皇后到外面居住。等到皇后显贵了,安业被提拔为卫将军。

后来,因为安业和李孝常等人谋反,将要被杀时,长孙皇后向皇上叩头请罪说:“安业的罪行应当处死,然而人们都知道,他一向没有很好地关心过我,如果依法惩治他,人们一定会认为是我对兄长报复,这样也会连累皇上的清誉。”

皇帝认为她考虑的很周到。于是安业被赦去死罪,长期流放到越巂(今四川西昌)。

人们认为:长孙皇后以德报怨,十分恰当的处理了这件事情。

(以上均据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山水画
    苏东坡在阳羡县任职时,士人邵民瞻,为他购置了一座住宅,用钱五百缗,苏东坡倾其囊中所有的钱,才凑齐了钱,准备把宅子买了过来。
  • 浙江有一个指挥使(管理一个省的军事长官),为他的儿子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有一天,这个老师病了,浑身发冷,他让学生去抱被子来。
  • 庾公说:“卖马就有人买马,岂不是又害了买主吗?怎能做损人利己之事!过去孙叔敖杀两头蛇是为了他人,已成为千古美谈,我们要向他学习。”
  • 李文靖参政,对秘监的这种行为,很不高兴,把他交来的那些状纸,锁入不用的箱中,说道:“我哪有那么好呢?只不过适逢其时罢了。乘人走后而议其非,吾所不为。何况这是为褒扬一人、而诋毁四人呢?”
  • 唐代元和年间,有一个湖州录事(掌管文书、勾稽缺失的小官)在去上任途中,遇上强盗,将他劫洗一空,连官符文书也未幸免,只得在旅店里行乞讨饭。这一旅店,刚好与宰相裴度的住宅相邻。
  • 隋朝时曾任魏广平王参军的李士谦,有数千石谷子,他都借贷给了乡亲。不巧当年粮食欠收,乡亲们无力偿还,李士谦就把这些欠粮人召集起来,设酒宴招待他们,并当场把欠条烧掉,宣布不要他们偿还了。
  • 东晋大将军王敦死后,王应想投奔江州的王彬,王含想投奔荆州的王舒。王含问王应说:“大将军平时与王彬关系怎么样,你为何要投奔他?”
  • 段秀实在负责田事的营田官时,泾源武将焦令谌,强夺民田。这年大旱,收成不好,焦令湛却强逼老百姓交租,百姓纷纷找段秀实告状。
  • 著名唐朝丞相萧复,曾任太子仆射,广德年间,连年饥荒,谷价飞涨。萧复家虽然不富裕.但也打算把自己在昭应县的别墅卖了,以赈济灾民。
  • 戴就在担任仓库的吏员时,刺史欧阳参诬告该郡太守犯有贪赃罪,让部吏薛安逼迫戴就承认太守犯了罪。薛安便把戴就抓来,投入钱塘县监狱,严刑烤打,不择手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