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历经磨难打造出的作品

人气 208

【大纪元2011年10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尚天综合报导)“转山”,藏人对佛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朝圣者绕着某座大山步行转一圈,有的甚至边走边磕头,以求得神佛的保佑或心灵的安静。转山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磨难往往是常人难以想像和理解的。由杜家毅指导的《转山》可谓一部“名符其实”的电影,所有演职人员都经历了一场“转山”的洗礼。

原著作者亲历转山 几番游离生死线

电影《转山》改编自台湾青年学者谢旺霖的同名小说,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纪实。2004年,谢旺霖从丽江出发,骑单车翻越滇藏边界数座4000米大山,行程约2000公里,共计60多天,最后到达西藏拉萨。他每天至少骑车8小时,导致胯下皮破血流,伤口化脓。

在旅行过程中,他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夜间在梅里雪山上失足,半个身子悬在断崖之外;怒江边,被藏獒逼得走投无路,险些丧命;小镇中,食物中毒两天两夜上吐下泻。但谢旺霖从未后悔过,他说:“险境会激发我的求生欲望,我觉得我在那儿的意志特别坚强。”

力图还原真实效果 创最高拍摄记录

杜家毅在选中题材时,还没有剧本。为此,他两次进藏转山,将沿路感受写下交给编剧,七天后编剧拿出了剧本雏形,经后来的推敲打磨,一个月完成了剧本。


转山路线图(网络图片)

为使观众能真实感受到单骑转山者的真实环境和心态,导演杜家毅领着70人的剧组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历经数月,终于完成拍摄,创下了电影拍摄平均海拔高度的吉尼斯记录。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度拍摄,要面对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危险,不仅要常常躲避着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更要克服高原反应。摄影师每次在高原上奔跑着拍摄之后就呕吐不止。有一次,在陡峭的悬崖边拍摄,摄影助理为了躲避镜头,防止穿帮,险些跌下悬崖,幸好抓住一棵小树,才幸免遇难。

导演杜家毅认为《转山》重在讲人在高原高寒气候下的故事,风景不是重点。所以他没选择西藏最美的季节去拍,而是选择了比夏天困难的10月份拍摄。零下30℃的低温以及断粮的危险也经常困扰着剧组。而杜家毅的拍摄与众不同,他不选择天气,遇到什么天就拍什么天。

一次,剧组在海拔4000多米的东达山拍摄时,夜里大家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才发现半个拳头大的雪花正在急促飘落。制片主任在雪中大喊:导演赶快撤吧!杜家毅却召集所有人开会,而后命令全组人边撤边拍。等剧组的车到达另外一座雪山时,地上已经结了一层冰了,全组的车胎上都要装上防滑链,杜家毅坐的车还险些滑下悬崖。

为了拍遭遇藏獒的戏,剧组花了一整天时间找来11只藏獒,好不容易凑齐了,到开拍时却跑了8只。而最费劲的是树经幡旗。为了剧情的需要,必须在石卡雪山上树起1000多面经幡旗,剧组找来7个工人花了三天时间才在山顶上树好,但拍摄的那天遭遇到十级大风,用铁管子做的旗杆都弯了下来,最后是全组人用大树把经幡旗重新立了起来。经过一番磨难,杜家毅说:“旗帜被立起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人生得道了,真的。”


转山的一景(网络图片)


努力展现真实感受 导演折磨张书豪

影片的主人翁书豪从小最崇拜的兄长书纬突然故去,留下了一本未完成的骑行日记。凭借着对兄长的怀念,书豪不顾身边所有人的反对,毅然决定去完成哥哥未尽的旅程。在神秘的高原,长达2000公里的独自骑行,书豪经历了独处荒野的恐惧、疲惫、被骗、意外事故,以及纯朴村民的善心与救助。电影以日记的方式来呈现这段惊险的旅程。

导演杜家毅说:“《转山》的主题是展现青春、梦想和坚持。张书豪外表俊朗,22岁正青春,非常符合片中人物形象。”张书豪也确实做到了让导演满意。片中有一场男主角张书豪摔落悬崖的戏,虽然保护措施做得很好,但危险依然存在。原本导演是找了替身的,但张书豪却坚持要求自己亲自实践。

影片的主人翁张书豪就是用的演员的名字,为了让演员找到剧中人物孤独的感觉,杜家毅要求全组人孤立他。为此导演会大骂偷偷跟张书豪说话或帮其推自行车的剧组成员。为了让他找到疲惫的感觉,在剧组大队人马坐车时,却让张书豪骑着自行车跟着跑。如此这般的“折磨”让张书豪几乎崩溃,导演却在窃喜,“这正是我想要的真实的感觉。”

随着电影《转山》在各地的试播和宣传活动,一个单车旅游热正在悄悄兴起,重走张书豪走过的路,体验电影里的主人翁的经历和感受,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人生收获。

责任编辑:伊萍

相关新闻
《转山》入围东京 金马提名 导演:非风光片
金曲35收视出炉 杨淑喻张秀卿客台语演出最吸睛
“神木之森”台日合制 桂纶镁配音想再看日出
金曲35完整名单 歌王MC HotDog热狗歌后孙盛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