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完璧归赵

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269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1),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2),倚柱,怒发上冲冠(3),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4)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5),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6)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7);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8)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9)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10)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11)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批注】
(1)璧:和氏璧。战国时代,楚国人卞和在山中挖到玉璞,楚文王时整理此玉璞,发现是难得的稀世珍宝。后为赵惠文王所得。
(2)却立:退后几步才站定。
(3)怒发上冲冠:形容盛怒的样子。
(4)布衣之交: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
(5)驩:音“欢”,欢心、友好。
(6)斋戒:在祭祀或重要典礼之前,严守戒律,以示诚敬。
(7)倨:音“句”,傲慢无礼。
(8)睨:音“逆”,斜着眼睛看。
(9)有司:专职官员。
(10)详:通“佯”,假装、伪装。
(11)九宾: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古时候朝会大典设九宾。

【故事阐述】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后,很想得到这块玉,便派人捎信给赵王,愿意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左右为难,送的话担心秦王不守信用,不送的话又担心强大的秦军来侵略。于是大臣缪贤建议赵王请蔺相如前来商讨应对之策。

蔺相如对赵王说:“秦国强而赵国弱,我认为大王不答应也不行。”赵王说:“但是如果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该如何是好?”蔺相如马上接口的说:“秦国要用城池换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说,若秦王得到和氏璧却不把城池给您,那错就在秦王,所以我认为还是将和氏璧送到秦国,交换十五个城池比较好。”

赵王说:“你说的有理,那么派谁出使秦国比较好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大王您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愿意出使秦国。秦王如果守信把城池给赵国,我就把和氏璧送给秦王。如果秦王食言,我会负责将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赵王手中。”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到秦国。

蔺相如见到秦王,一眼就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因为言谈中一直不提交换十五个城池的事。蔺相如便挺身走到秦王面前说:“这块和氏璧虽是稀世珍宝,但却有小瑕疵,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将和氏璧拿给蔺相如。

蔺相如从秦王接过和氏璧后,马上退后好几步,走到大柱子旁,生气的瞪着秦王说:“大王根本不想割城池给赵国,如果大王硬要强迫我交出璧玉的话,我就把头连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蔺相如说完后就摆出要撞墙的样子。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把和氏璧撞碎,连忙道歉并请人拿地图来,划出十五个城池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便再要求秦王需斋戒五日,以示慎重,到时他会将和氏璧呈上。

秦王为了得到和氏璧,只得按照蔺相如所说的去做。蔺相如趁着秦王斋戒这五天,派人将和氏璧从小路送回赵国。五天后,秦王知道璧玉已经送回赵国,心里虽然生气,但为大局考虑后,不但没有杀蔺相如,还以礼相待送他回赵国。

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比喻物归原主。

【讨论】
1、蔺相如冒着生命危险前去秦国交涉,最后不辱君命,完璧归赵。你认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2、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将危机变转机,使得事情的后果不致于严重,请分享你的经验。

【造句练习】
例: 小明的妈妈在渡船上遗失了现金10万元,幸好被好心人捡拾,送到警察局去供人认领,失物得以完璧归赵。
例: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人都对蔺相如智勇双全的表现感到佩服。

【相似成语】
物归原主

【课后时间】

一、 有关“工具”的成语,选出正确答案。
I. ( )请君入□(1、砖 2、斧 3、弓 4、瓮 )
II. ( )抛□引玉(1、砖 2、斧 3、弓 4、针 )
III. ( )杯□蛇影(1、砖 2、斧 3、弓 4、剑 )
IV. ( )班门弄□(1、砖 2、斧 3、弓 4、刃 )
V. ( )铁杵磨□(1、砖 2、斧 3、弓 4、针 )

参考答案:4、1、3、2、4。

二、 有关“数字”的成语,填一填。
I. ( )牛( )毛。
II. ( )字( )金。
III. 才高( )斗。
IV. ( )嘴( )舌。
V. 举( )反( )。

参考答案;九牛一毛、一字千金、才高八斗、七嘴八舌、举一反三。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家中父母如果从不鞭打孩子,孩子的顽劣叛逆就无法禁止;国家如果没有刑罚,百姓间的相互冲突就无法禁止;天子如果不行讨伐,诸侯间的暴力相争就无法禁止。所以家庭、国家及天子规定的一些必要的惩处是不能废止的,但要技巧的运用。
  • 魏公子叫无忌,是战国时代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弟。魏安厘王即位后,便封魏公子为信陵君。魏公子为人仁爱,对待贤士谦恭有礼,因此来归附他门下的食客有三千人。那时各国诸侯因魏公子贤德,连续十几年都不敢发兵侵犯魏国。
  • 孔子说:“‘见到别人的善处,要急起直追,好像害怕赶不上似的,见到别人的不善处要远远避开,就像用手去试探热汤,惟恐避开不够快似的。’我看过这种人,也听过这种话。‘避世隐居以成全我的心志,出仕行义以达成仁道的理想。’我听过这种话,却没有见过这种人。”
  •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该用心思虑的事情:看事物要力求分明;听人言语要力求听得清楚;神色要力求温和;说话务必忠实;做事务必谨慎敬重;有了疑惑要问清楚;忿怒时要想到事后的祸害;见了财利要想自己应不应该取得。”
  •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的是色欲;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的是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的是贪欲。”
  •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 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资质的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是次一等资质的人。经过困顿才学会的,是更次一等的。经过困顿后却怠惰不学习的,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交友,和诚信的人交友,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便是有益的。和惯于逢迎的人交朋友,和工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他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他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 陈亢问伯鱼说:“你有没有听到你父亲特别的教诲呢?”伯鱼答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