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君子有九思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671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1):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2),见得思义。”

【注释】
(1)思:用心思虑。
(2)忿思难:当忿怒时要想到事后的祸害。难,指患难、祸害。

【语译】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该用心思虑的事情:看事物要力求分明;听人言语要力求听得清楚;神色要力求温和;说话务必忠实;做事务必谨慎敬重;有了疑惑要问清楚;忿怒时要想到事后的祸害;见了财利要想自己应不应该取得。”

【研析】
本章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包含在其中了,他认为人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无论视、听、言、行,都该当用心思虑,使其合于礼义。

【延伸思考】
1、根据本章所提的“君子九思”,现阶段你做到哪几项?
2、你还有想到哪些也是君子该具备的德性?

【相关资料】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像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 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课后作业】
请讨论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思”和本章“九思”有哪些共通处?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尝有二雕(1),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2),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玃(3),遂一发双贯(4)焉。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5)近之,以学弹射。《北史.卷二二.长孙道生列传》
  • 子曰:“莫我知(1)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2)。下学(3)而上达(4),知我者其(5)天乎! ” (《论语·宪问第十四》)
  • 孔子说:“可以和人格卑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吗?他还没取得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取得官位后,又担心失去;如果他担心失掉官位的话,那他就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了。”
  • 孔子到武城,看到子游以礼乐教化人民。孔子微笑着说:“这样的小地方,哪里需要以这么雅正的礼乐教化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正道 (以礼乐教化使人民归顺正道)就能爱人,小人学习正道就容易役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说的对!我刚才只是开开玩笑罢了。”
  • 孔子说:“由呀,你听过六种美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被人愚弄;爱好智能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纵不受拘束;爱好诚信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遭受伤害;爱好正直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急切、偏激;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傲慢自大。”
  • 韩非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贵公子,曾与李斯同拜在荀子门下,当时国力较弱的韩国饱受强邻秦国的威胁,随时都有亡国之虞。韩非屡次上书献策给韩王,却无法受重用,于是将抱负写成《韩非子》一书,此书集法家思想于大成。
  • 阳货说:“怀有才德却听任国家陷于混乱状态,这可以说是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有意出仕施展抱负,却屡次错失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光流逝,时间不等待我们啊!”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出仕从政了。”
  • 春秋时代,有一次晋国国君晋平公坐船游河玩乐,说:“要如何才能寻得贤士,和他们共享这美好时光,宜人景色啊!”划船的船夫盍胥听到后,跪下回答说:
  •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前往。子路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邑反叛赵简子,你却要去,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是的,我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人们不也说:为人处事不应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志;人们不也说:本质极好就不会受恶劣环境影响。我难道只是个苦葫芦吗?怎能像苦葫芦那样,只悬挂在那里而不让人吃呢?”
  • 孔子说:“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是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