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日】孙中山诞辰“革命尚未成功”

人气 2452

【大纪元2011年11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唐文综合报导)历史今日,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为建立和捍卫“民族、民权、民生”的中华民国理想,孙中山弃医从政,不断组建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革命政党;领导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并先后开展护法、护国及北伐战争。孙还历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非常大总统以及大元帅等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去世后,被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尊称为“国父”。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后,孙中山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终其一生,孙中山著述数十万字阐述其“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理论。与此同时,孙中山对当时的共产主义思潮和中国共产党有着清醒认识并予以质疑批判。

孙中山在苏俄的一再要求下于1923年实施联俄容共策略时,提出了两个条件和三个原则,包括坚持中国国民革命,反对世界共产革命,反对共产组织和苏维埃制度引进中国,要求苏联不得鼓动外蒙古独立等。

不幸的是,孙中山去世后,在中共与日本的内蚀和外侵之下,中华民国在浴血奋战十余年后,整个中国大陆仍被中共窃取占据。自1949年以降,中国遂以海峡为界,陷入分裂。时至今日,孙中山的政治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仍然是众多华人的心声。



中华民国开国之日,《民立报》首页刊出的开国大总统孙中山像。(网络图片)

求学生涯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像,化名中山。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1875年,九岁时,孙中山进入私塾,接受国学启蒙教育。

1878年5月,12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在当地,孙中山于英国圣公会主教韦礼士(Alfred Willis)主持、采全英语授课的意奥兰尼书院(Lolani School)内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目。1882年7月,孙中山毕业,并获夏威夷王国国王卡拉卡瓦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



孙中山与全家人的合照,他在后排左数第五位。(网络图片)

1883年冬天,孙中山来到香港,就读于拔萃书室(今拔萃男书院)。1884年,孙中山进入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乡娶卢慕贞为妻。1886年孙中山持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博士的介绍信,到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学堂习医学,结识日后的革命伙伴郑士良。隔年1887年孙转学进入香港西医书院。

就读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期间,孙中山结识许多日后对其革命襄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师康德黎、陈少白与杨鹤龄,并经杨鹤龄介绍认识尢列。1892年7月,孙中山以首届成绩第一名毕业,并获时任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其后,孙中山于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不管是就学或在广州行医期间,孙中山都常与尢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当地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



孙中山与其三位畅谈革命的友人,清末时被称为四大寇。前排左起为: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后立者为关景良。摄于香港华人西医书院。(网络图片)

筹组兴中会与同盟会

孙中山曾于1894年6月《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李鸿章拒绝面会,请愿书后来刊载于上海《万国公报》。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夏威夷檀香山欧胡岛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言,试图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于2月18日召集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讨论筹备“香港兴中会总会”。时杨衢云、谢缵泰等先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中山以志业相近,与其接洽同操大业。1895年2月21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言。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长,孙中山为秘书,并获前方起义指挥权。

1905年8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上海蔡元培、章炳麟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结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以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并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以创立“中华民国”为目标;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道程序。

领导10次武装起义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

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惠州起义:1900年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5月,孙中山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孙中山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历10余日而败。

防城起义:1907年9月,孙中山命王和顺起义于钦州王光山。

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孙中山命黄明堂起义镇南关,并亲临指挥。

钦州、廉州起义: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

河口起义:1908年4月,孙中山命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

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创立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0日,由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发动武昌起义,引发了各省宣布独立。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自1907年起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分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绕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人在美国丹佛而不在中国。初闻革命成功,孙中山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911年11月2日孙中山从纽约出发,前往伦敦、巴黎游说西方政府与银行团终止贷款给满清政府与支持中国革命。

12月25日,孙中山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孙中山由于有着比较高的威望,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12月28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苏咨议局会议厅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参加选举的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孙中山获得十七张有效票中的十六票,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为孙中山和总统府职员合影。(网络图片)

1月2日,孙中山通告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推选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临时政府内阁各部总长、次长名单,正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纲领,以南京为临时首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1月28日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代表会委任参议员,推林森、陈陶遗任正副议长。

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希望通过给予北洋军统帅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其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宣统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发出《辞临时大总统文》和《推荐袁世凯文》,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总统继续执行。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

讨袁护法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8月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即委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孙中山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袁世凯被认为是背后策动暗杀者。7月,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武力讨伐袁世凯,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网络图片)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称帝。1916年5月1日,孙中山回到中国,住于上海租界区。5月9日,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推翻袁世凯。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孙中山号召护法,时任广东省长朱庆澜邀孙赴粤,并派程璧光之独立海军载孙中山、唐绍仪、汪兆铭、伍廷芳等人和部分国会会员南下广州。抵达广州之时,段祺瑞“保护共和”已经成功驱逐张勋,但是拒绝恢复被张勋废止的1913年选出之国会。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展开护法运动,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

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旧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大元帅府”的情况。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

1919年10月,孙中山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11月28日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1921年4月2日,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改总裁制为总统制,4月7日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宣誓就职,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又称作三次革命。

1922年5月,直奉战争直系获胜,恢复约法和国会。在粤国会议员纷纷北上。陈炯明主张停战,实行联省自治,而孙中山主张继续军事北伐。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击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粤退居上海。



身着大元帅服的孙中山(网络图片)

提出联俄容共两个条件和三个原则

第二次护法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苏联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后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苏联共产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后,为了避免在国际上被孤立,获得中国政府的承认,1920年9月,苏俄发表对华宣言,并正式通知了北京政府,但亲西方的北洋政府拒绝发展与其关系。不得已,苏共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南方最大的政党:国民党,希望通过与国民党发展关系,壮大中共。

根据旅美学者辛灏年的研究,从1920年冬到1923年冬,列宁派人 11次来找孙中山,先是要求其跟苏俄合作,孙中山拒绝;二是要孙中山把国民党改成共产党,孙中山拒绝;三是要中共和国民党平等合作,孙中山再次拒绝。最终苏联提出“取消共产党”,让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孙中山才表示可以接受。

但是,孙中山提出了两个条件和三个原则。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均不得引进于中国,苏联不得鼓动外蒙古独立,苏联不得在外蒙古驻军,这是联俄的前提条件。这在1923年发表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中写的清清楚楚。对于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孙中山的条件是:“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必须服膺三民主义,服从国民党的纲领,遵守国民党的纪律,如果共产党参加国民党,要赤化国民党、赤化中国,我就将反对共产党,就将反对苏俄。”这就是“联俄容共”政策,至于中共一直所宣传的“联俄联共”不过是苏共顾问鲍罗廷为中共编造出来的。

而孙中山的三个原则是坚持中国国民革命,反对世界共产革命,坚持要走共和建国的道路,反对阶级专制。

在1923年与共产国际合作后,苏俄方面给予孙中山大量武器和财政援助,并派出军事顾问帮助孙中山建军北伐。隔年,黄埔军校成立。在苏联的影响下,孙中山同意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力排国民党内反共势力的干扰,坚持“联俄容共”,积极筹备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有评论认为,正是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让中共借助国民党的力量,开始壮大自己,并在孙中山死后,分裂国民党,发动农民暴动,阻止蒋介石北伐。孙中山的这一错误, 最终因蒋介石成功“清党”、重建中华民国南京政权而有所弥补。然而,由于日军侵华,中共得以利用国民党抗日之机,逐渐做大,并窃取了政权。

亲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

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蒋介石)访问苏联,学习军事经验。蒋介石实地考察苏联后认为,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蒋中正写道:“我很快就察觉出苏联社会各部门及苏联共产党内存在的公开的和秘密的激烈斗争。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确信,苏联政治体制是独裁和恐怖主义的统治工具,它与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国民党的政治体制完全不同,这是我出访苏联所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一直呆在国内,我们恐怕永远不会发现这些。”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国民革命军。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月28日,孙中山选定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建立陆军军官学校。5月,孙中山亲自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

扫荡军阀

1923年1月16日,陈炯明部被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和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退守东江。孙中山得以在2月21日回广州,不再称呼大总统,而是设立大元帅府,任大元帅。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以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但此时孙中山健康已急转直下。



孙中山同蒋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网络图片)

因病逝世

孙中山1925年1月1日抵北京后即开始病发,住进协和医院治疗,1月20日以后,病势严重,不能进饮食,经西医诊断为肝癌末期,全肝已坚硬如木,癌细胞四处蔓延,无法割治。2月18日出院,改以中医治疗,情况有所好转。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药,继续用西医治疗。

3月11日,孙中山在汪精卫执笔的《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上签字。其《政治遗嘱》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着《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澈。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3月12日上午,孙中山病逝,享寿60岁。有关孙中山的确实死因,外界普遍认为是肝癌,而近年根据协和医院存档的病理检查报告则认为孙中山原发胆囊癌,癌细胞转移到肝部并救治无效。

孙中山弥留之际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孙中山灵柩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尊为“国父”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之后,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



孙中山晚年照(1924年)(网络图片)

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革命建国的思想理论,就是三民主义。终其一生,孙中山著述数十万字阐述其三民主义理论。孙中山在1923年 11月所写的“中国革命史”,曾对三民主义的理论作过一个简要概括和介绍。

在这篇文章里,孙中山是这样地论述他的民族主义的。他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诸 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 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论述民权主义,孙中山说:“余之从事革命,以中国非民主不可,其理由有三。……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 存在之余地……满洲之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民之痛,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君民无甚深之惑感者,犹或可暂安于一时, 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首之者也……中国历史上之革命,其混乱时间所以延长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为,遂相争相夺而不已。行民主之制,则争端自 绝,此自将来建设而言之者也……。”

对其所要提倡的民生主义,孙中山表示:“……欧美自机器发明,而贫富不均之现象,随以呈露,横流所激,经济革命之焰,乃较政治革命为尤烈。……故决定以民生主义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同时并行,将一举而成政治之功,兼以塞经济革命之源也。”

旅美学者辛灏年评论认为,孙中山提出了一个科学的民族主义、进步的民权主义、具有永恒生命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对共产主义和中共的批判语录选辑

“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相衡突。……所以马克思只可说是一个社会病理学家,不能说是一个社会生理学家。”

“人类要求解决生存问题,才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才是历史的重心。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没有发现社会进化的定律,不是历史的重心。”

“所有工业生产的盈余价值,不仅是工厂内工人劳动的结果,凡是社会上各种有用有能力的份子,无论直接间接,在生产方面,或者是在消费方面,都有多少贡献。”

“照马克思的研究,他说资本家要能够多得盈余价值,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减少工人的工钱,二是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三是抬高出品的价值。”但是用美国最赚钱的福特汽车厂“所恃的工业经济原理,来和马克思盈余价值的理论相比较,至少有三个条件,恰恰是相反。就是……缩短工人作工的时间……增加工人的工钱,……减低出品的价格。”

“马克思以为资本发达了之后,便要互相吞并,自行消灭。但是从他至今,有了七十多年,我们所见欧美各国的事实,和他的判断刚刚相反。……各国资本家,不但不消灭,并且更加发达,没有止境。”



孙中山政治遗嘱。(网络图片)

“现在的中共党员,大都不懂共产主义,所以更不能了解三民主义;无怪他们闭起眼睛来反对三民主义。”

“俄国之所以要改用新经济政策,就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国美国那样的发达。用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的!”

“最近俄国的革命,有人说苏维埃政府是注重民生主义,没有民族主义的大意味,至于民权主义,不过是他们革命的附属品罢了!这又是和本党不同的地方了。”

“现在许多人讲社会主义,都是离题太远,堕入五里雾中,这也是国人不求甚解的过错。兄弟所主张的民生主义,有很好的具体办法,不像那些好奇地人,尽说空言。”

“外国是患不均,中国是患贫,这就是中外社会情形的大区别。……但是如果说中国没有资本家,便可以不讲社会主义,那便是大错。不知道前车之覆,便是后车之鉴。欧洲社会在今日之患不均,便是吾人极好的教训。那种不均的病根,还是由于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预先没有解决。所以兄弟提倡民生主义,讲到归宿,不得不解决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

“至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时已经实行……而俄国今日所行之政策,实非纯粹共产主义,不过是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耳。”

“人类最先所成的社会,就是一个共产社会。所以原人时代,已经是共产时代。那个原人时代的情形究竟是怎么样,我们可以考察现在非洲和南洋群岛的土人生番毫未有受过文明感化的社会,是什么制度。那些土人生番的社会制度,通通是共产。”



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网络图片)

孙中山经典语录选辑

天下为公。

以天下为己任

民主、民权、民生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当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

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政治里面有两个潮流,一个是自由底潮流,一个是秩序底潮流。

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至于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于有能的专家们。

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

(责任编辑:于嫚)

 

相关新闻
高调纪念辛亥革命 学者解读中共意图
马英九吁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存在
傅国涌:辛亥百年变局
【历史今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