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士见危致命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2137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1),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第十九》)

【注释】
(1) 致命:犹言授命,献出生命。

【语译】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研析】
孔子对读书人的要求之一便是要能行仁义。而子张所言“见危致命,见得思义”,指的便是君子在遇到危难当下,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牺牲自己。相同地,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他的第一念想到的便是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孔子的话语简洁道出做人的标准,古今皆宜。反观现在的知识分子短视近利,读书目的为的是求取高薪享受物质生活等等,怎不令人唏嘘!

【延伸思考】
1、能“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之人具备读书人该有的节操,你可以举古今的例子说明吗?
2、请共同讨论:当国家命运、个人利益和自己的生命相冲突时,你会如何取舍?

【相关资料】

人生感悟:大丈夫舍身成仁

掀开中华民族的史册,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宁死不屈的人,有许多古人甚至为了信守诺言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屈原、岳飞、文天祥等无数仁人志士用自 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浩然正气之歌。基督徒在历史上曾经被迫害了三百多年,他们当中也有许多人宁可失去生命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

孔子在《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思是说,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去损伤仁德,而是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德。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然而比生命更可贵的是仁德与对宇宙真理的信 仰,“舍身成仁”是指人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德。秦末时代的田横与五百壮士虽然流落海岛,宁肯自刎也不肯屈膝投降;宋朝的民族英雄文天 祥严词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高官厚禄的利诱,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气节。他所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成为后人喜 爱的千古绝句。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通俗的讲,高官厚禄不能乱其心,家贫位卑不能改变其志向,威力相逼也不能使其卑躬屈膝,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大丈夫。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大陆,有很多 人对法轮功学员承受暴力折磨而不妥协表示不理解,这正是现代人道德标准严重扭曲的表现。真正的大丈夫决不会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向邪恶妥协。

为了维护宇宙的真理而甘愿舍弃自己生命的觉者是伟大的,他们以丹心赤诚所建立的不灭的威德将光照千秋,在正人君子的心灵深处竖起一盏永恒闪亮的明灯。

【课后作业】
请分组查找【相关数据】中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辞辛劳的周游列国。这一年,他正准备到楚国去,却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被两国的军队包围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粮食耗尽了。
  • 蒋慧云的小书包
    这诗是王维的一次美好的夜游经验,我们一起来领略诗人的那个夜晚。然而,如果那晚我们跟着王维一起去夜游的话,也能有一样的经历吗?
  • 蒋慧云的小书包
    “砰砰砰!砰砰砰!”有人把曾家的大门敲的又急又猛。曾母一边说:“来了,是谁呀?”一边起身开门。可门都还没开呢,门外的人就上气不接下气的说:“老太太,我是邻居张三啊。我刚才,在外头听说了,您的儿子,曾参杀人啦!”
  • 阔少爷带着马鞭,得意洋洋的走了。他骑着马,不时就挥挥马鞭,还一边对人炫耀:“我这根马鞭哪,值五万块呢!”
  • 狙公爱养猴子,他跟猴子商量后,把早上吃三升,晚上吃四升橡实,改成早上吃四升,晚上吃三升橡实。可是,早上吃四升跟三升真的没有不一样吗?
  • 杨布差点就真的打狗了,幸好他的哥哥阻止了他。杨布的哥哥是怎么让生气的杨布能够冷静下来?他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 颜阖说:“马再好,它的力气也总有个限度。我看东野稷驾的那匹马力气已经耗尽,可是他还要让马拚命地跑。像这样蛮干,马不累垮、马车不翻车才怪呢。”
  • 小皇帝孙亮好聪明啊,虽然他年纪小,可是他没有受人的影响,着急的就下判断,冤枉尽职的官员。他能够自己思考,找出证据,把坏人给治罪了。
  • 因此当时的人们人人皆知阴阳五行的道理。这里开篇讲天地万物的来历,为的就是具体向孩子们阐述阴阳五行与三才这些人直接看到的,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天地人文的知识。让人不要忘记自己受命于天的来源和使命。
  • 美国教育部长贝茨·德沃斯(Betsy DeVos)最喜欢的儿童绘本是《喔,你将去的地方》,她在访问公立学校时,经常为学生朗读这本书。这本简单的画册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