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金藏剖心的一刀 忠义震慑逆乱 挽救了唐朝

作者:允嘉徽
忠义的光辉,穿破蔽日乌云。(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24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 , , ,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武则天为了帝位大开杀戒,李唐宗室和忠于李唐的朝臣几乎被她杀尽。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唐睿宗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武则天的宠婢韦团儿因引诱李旦被拒,遂怀恨报复,诬告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就在宫中将李旦的两个妃子秘密处死。(延伸阅读:武则天为自己立无字碑 史学家到底是怎样看待她的呢?

在那之后,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私下谒见李旦,未经武则天同意,被处腰斩。接着,武则天剥夺了李旦接见公卿百官的权力。李旦形同囚徒,身边只剩下几个乐舞艺人,其中之一的是太常寺乐工安金藏。

唐睿宗身边的乐工安金藏自己剖心证明睿宗无“谋反”,保护了唐朝嫡脉国祚。(公有领域)

后来,有人诬告李旦谋反,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这个大酷吏,心狠手辣,冤杀无数。他对李旦身边的人酷刑审讯,众人熬不住严刑逼供,违心自诬,纷纷承认有罪。当时,就太常寺乐工安金藏非常坚决不作违心之语。他义正词严地对来俊臣说:“您不信我的话,请让我剖心来证明皇嗣(李旦)不谋反!”

安金藏随即拔出佩刀,一刀从胸部剖下,霎时五脏内腑都流出来了,血流满地而气绝扑倒。来俊臣被震住了,立即上奏。武则天下令用轿子把安金藏抬入宫中,遣派御医救治。御医将安金藏的内脏整理好装回去,用桑皮线缝合剖胸伤口,敷上了药。一夜过后,安金藏苏醒过来了。武则天亲自来看了他,即令来俊臣停止推审,睿宗李旦因此免难。朝中士大夫对安金藏都赞叹不已,纷纷自愧不如!(延伸阅读:【天道有知】他的孝义感动万物 忠烈触动武则天平息冤案

后来睿宗复位(公元710年),他感激安金藏舍身相救之恩,将他擢升为右武卫中郎将。二年后,玄宗李隆基登基,追思金藏忠节,下令褒美,擢拜他为右骁卫将军,并令史官把他尽忠护主的情事写入史书。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玄宗又特诏封他为代国公,在东岳等碑石上镌勒安金藏的名字。安金藏寿终正寝时,追赠为兵部尚书。

安金藏不仅是一位忠义伟丈夫,同时也是一位孝子,孝感天地。他的母亲在神龙初年去世,他葬母于都南阙口的北原。他在墓侧造草庐,亲自造石坟、石塔,昼夜不息。那片草原上本来无水可用,就在那期间忽然涌出泉来,那里的李树在盛冬开花,引来犬与鹿于此嬉戏游玩。

《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都记载了安金藏舍身救主的义举,他目中无死生、只有忠义的魄力之举令当时和后代之人动容,心肝震动!连不义之人也被他感动!

在中华历史上,像安金藏这样的义士其实非常多。如,春秋时期为保护“赵氏孤儿”[1]而青史留名的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再如,东汉末年,在恐怖的“党锢之祸”中,许多官员无视安危,以解救品德高尚而有学问的士君子为荣(如保护范滂[2]的督邮吴导、县令郭揖);许多百姓甘愿破家而收容士君子,如为了收留逃亡的张俭[3]而被杀的有几十人。神州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学问好、品德又高尚的士君子,接力演义了五千年不败的道德文化,焕发万丈光芒!

——注释

[1]赵氏孤儿:春秋时,晋国的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忠臣赵盾一族,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赵盾之子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国君的胞妹,此时怀有身孕。几个月后,庄姬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屠岸贾下令封锁内宫欲杀赵武以除根。庄姬宣召赵家的挚友程婴,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带出宫外。屠岸贾宣布将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为了保全赵武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被迫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杵臼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由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发。此后,程婴承担着卖友求荣的罪名和丧子之痛,培育出文武全才的赵武,待他成年后告知真相。

[2] 范滂(公元137年—169年),字孟博,东汉末年高士,以抑制豪强,反对灵帝身旁弄权祸国的宦官“十常侍”知名于时,在党锢之祸中罹难。《资治通鉴·卷五十六》记载:汝南督邮吴导受诏捕范滂,至征羌,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一县不知所为。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3]张俭(公元115年—198年),字元节,东汉末年高士,受到当时人敬重,因党锢之祸,被迫逃亡。当时有许多门阀名士收留他,无畏于获罪被杀,包含孔融之兄长孔褒。

责任编辑:王愉悦@#◇

推荐阅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获赦,于冕上疏为父于谦平反,宪宗亲自审理,并下诏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钦赐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