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真:工业文明的拐点——日本大地震沉思

刘子真

人气 43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4月18日讯】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九级大地震,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但其事件与影响,至今没有淡出世人的视线。可以说,这是迄今人类史上在当下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度最高、影响最大的一起自然灾害。究其原因大概介乎以下两点:

一、灾害本身的严重程度及其连锁反应。这包括:震级高;引发了海啸、火山爆发以及连续的高强度余震;导致了核电泄漏危机,而且其危害所涉及的面、持续的时间以及消除危害所需付出的努力更甚前者。

二、灾害发生的时机及间接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为恢复经济做出了种种努力,虽不见显效,却是人们的希望所系。在这样的时刻,作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作为全球一体化经济中的诸多重要核心部件的供应商,日本的这次灾害与灾难,对于处于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不禁引起人们的深思: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向会是怎样的?我们的结论是:当下世界经济问题的背后原因是工业文明的问题。

我们知道,工业文明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基础:

一、建立在铜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粗放式、高消耗、高污染、规模化的工业生产方式;

二、无节制地刺激、引导然后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和需求。

三、因一国资源与市场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不断膨胀的需求而向海外扩张,从而建立全球市场。

但这同时也相应带来三个问题:

一、地球上的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发到今天,许多资源已濒于枯竭;同时,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也将地球的原生态环境几乎破坏殆尽。

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物质财富和满足欲望的能力却是有限的,而且人们被释放了的欲愿望很难再收回去,以有限满足无限,是一个无解的死结,所以工业文明以表面的繁荣,带给人内心的浮躁、焦虑、和不满足感,人们的幸福指数反而降低。

三、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使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依存度大大增加,因而经济系统的运转也就变得脆弱,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波及整体。08年金融危机与日本大地震,都充分地演绎了这一点。

而当前应对危机、发展经济的种种对策与思路,最主流的理念还是消费拉动增长,最主流的发展目标还是欧美模式的高度工业文明化的生活方式。问题是,地球有限的资源和已经变得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不足以支撑这种全球性的工业经济发展,欧美的生活模式是建立在少数人占有和享用地球绝大多数资源的基础上的,因而也是不可大规模复制的。目前全球以工业文明为标准的发达国家人口的总数也就是20亿左右,不到全球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其余的三分之二还多的人口,不说全部,仅就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而言,当它们实现欧美水准的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之日,恐怕就是地球资源枯竭、生态环境崩溃、工业文明衰落之时。事实上,中国大陆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仅发展到目前这样一个初级阶段,其对资源消耗之巨与对环境破坏之甚,已经足以证明这一点。

因此我们说,经济问题的背后因素是工业文明的问题,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工业文明的危机。

虽然人类对工业文明产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一些解决之道,但因为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是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进行的,所以每当解决了一现有的问题,往往就同时制造了一个新的问题,而且新的问题往往比原来的问题更严重。比如核电,本是人类为解决煤电低效率、高污染问题而开发的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可是,从1986年4月26日当时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放出了相当于500颗美国当年投在日本的原子弹的辐射量,导致了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20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有900多万人受害可能随时死亡,到这次日本的核泄漏,据说要完全消除其后患大概需要40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新的解决方案带来的灾难和隐患更大,消除其危害与隐患的难度也更大、成本更高、所需的时间更长。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工业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期,下一步,由地球资源、环境的制约与全球向工业化迈进的趋势两者形成的不可调和的巨大矛盾,将使工业文明的鼎盛期持续的时间变得很短,而如果人类工业化进程的步伐不加节制的话,那离工业文明的衰落也就不远了。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通过科技进步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岂不知,工业文明的危机,恰恰是催生它的实证科学与进化论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所谓的实证科学,其本质就是利用工具,通过解析、论证的方法,研究人类感官所能感知的对象与领域,因此它的研究只能从局部着手,所以它强调逻辑,强调线性关联,它的思维是二维平面的。

所谓进化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它讲“弱肉强食”,它讲一切为自我。

因为它的工具性,所以它强调看得见、摸得着,它“唯物”;它强调标准化、精细化,它排斥多样性。因为它使用解析法,所以它对事物与世界的认识趋向片面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它使人的思维与行为碎片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对象,它的是非标准、价值判断、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因而会顾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其道不能一以贯之。

因为它囿于人的感官感知,所以它更多的是强调人的生物性而排斥人的心灵体悟(其实人的大脑只为人类开放了20%左右),所以它追求肉欲享受,它使人的生物性不断得到强化,所以人们贵宠物甚至甚于人,行事更多的是只为己而不顾及其它,所以它要制定越来越多的、越来越苛细的、道德底线越来越低的法律来加以限制。

因为它讲“适者生存”,所以它强调为我、为私,它要占有,它追求利益最大化;因为它讲“弱肉强食”,所以它要扩张,要竞争,要垄断,要兼并,它要征服自然。所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暴力和血腥,它的繁荣与幸福往往建立在他人的贫穷、不幸与痛苦上,所以仅二三百年的时间,它就把地球的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成样子。

对比一下东方文明,它的局限性表现的就尤为突出。

东方文化是基于人通过心灵与宇宙沟通而对自然、社会、人的认知,因而他具有全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他强调圆融、联系、全息关联,他的思维是三维的立体的,所以他讲“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用现代科学的概念讲,就是全息论,其核心是说:一个系统的最基本组成单元,包含整个系统的全部信息,或者说“部分是整体的缩影”。克隆羊就是全息理论的最好诠释。细胞是生命的最基本单元,所以用一个活的体细胞,还不用生殖细胞,就可以克隆出一个和父本一样的活体。人是宇宙中的一个基本单元,所以东方文化他讲“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佛教讲“三千大千世界”学说),所以他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讲顺应自然,他讲“和”,他讲中庸。

因为他洞达天、地、人的关系,他洞达人性,所以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他会“人不知而不愠”,他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把自身和自然的关系理顺了,然后把家庭理顺,然后把邦国理顺,然后使天下平顺,所以它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讲“为无为,则无不治”。

所以他讲“休养生息”,他要“重农抑商”,所以它的文明程度越高,它的经济越发达,它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和谐。

所以大禹治水他讲“导”,虽历经四千多年至今仍惠泽世人;所以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他讲“因势利导”,虽历经二千五百余年至今仍在为后人造福。

而当今修筑的三峡大坝,它讲堵,所以从它建成之日起就伴随着灾害的频发,而且其所带来的灾害,正呈愈演愈烈之势。

如果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拿人体来比喻,人的个体生命、社会组织、国家,就像人体中的细胞、组织与器官,这些单元按照各自的标准、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人体中可着劲儿地发展,那必然会引起人体各种功能紊乱,导致行动障碍和健康问题,人是不会放任这种无序的状态的,所以他或者吃药,或者打针,或者干脆来它一刀,从而化解这样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危机,大概可以理解什么叫“人不治天治”吧!

所以,当工业文明进入由盛而衰的时候,人类的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可许可以从东方文明与信仰中受到启示。

相关新闻
暴风雨、山崩海啸连翻上演 2010年自然灾害损失惊人
2010年全球自然灾害死亡人数  历来第二高
日共党员:三年自然灾害乃无可争辩的人祸
澳大利亚因自然灾害而面临经济负增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