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商人系列】

杨宁:“中国第一商人”白圭

杨宁

人气 253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4月06日讯】在大商人子贡、范蠡之后,中国历史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位可以与其比肩的商业钜子,他就是战国时期的白圭。

白圭(前463—前385年),名丹,字圭,战国时出生在东周的都城洛阳。他曾出任魏国国相,并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后来他弃政从商,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史记》和《汉书》都说他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更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同子贡和范蠡的混业经营不同,白圭选择了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向。当时的商人都喜欢经营利润高的珠宝业,但白圭却认为,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如果成交量大,一样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白圭十分重视观察市场和天象变化。《史记•货殖列传》说,白圭喜欢观察农副产品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并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若当年丰收,来年大旱,当年就大量收购粮食。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买,虽贱已贵。”

在经营原则上,白圭奉行的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原则。即在收获季节或丰收年景,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手头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黄不接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白圭所说的“与”,就是给人实惠。当某些商品滞销时,白圭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当市场上粮食匮乏时,白圭却用比别家低廉的价格销售。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一般消费者的利益。是以白圭称此为“仁术”。

白圭虽为富商,但却是一个能够节制欲望的理性之人。他平日生活节俭、穿戴简单、不讲究吃喝,甚至与雇用的奴仆同甘共苦。他认为身为经营者应该具备“智、仁、勇、强”四方面的素质。

所谓“智”,就是要依靠知识和智慧经营,经营要利国利民。所谓“仁”,就是要有仁义之心,有商业道德,不靠诡计欺诈,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顾客。所谓“勇”,就是要果断,在判断商机时,要能当机立断。所谓“强”,就是要守得住财富,要有忧患意识。白圭曾如此说过:“我做经商致富的营生,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

正是因为白圭有着这样的眼光和素质,他在经商时处处为消费者着想,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商誉和盈利能力。比如,他向农民提供优良的谷物种子,既帮助农民提高了产量,也让自己获得了利润,并赢得了人心。

在白圭的影响下,当时很多商人都开始效法他,将他作为治生者的鼻祖;白圭之后,商人们更是以白圭作为自己的楷模,在经商中重视“仁术”。民间因此称白圭为“中国第一商人”,或“中国商人祖师爷”。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封他为“商圣”,从此民间为其建庙,并设立神牌供奉。

综观白圭的商业生涯,其成功除了其本人的智慧外,更离不开其“以仁为本”的经营理念。在白圭看来,商人应该是一个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之人,而他正是这样一个人。这也就难怪后世商人多有效仿了,也就难怪人们对他如此尊敬有加了。  
  
  

相关新闻
一代明君 万古称颂
【新纪元】孔子的千年孤独
傅正明:活人祭和社会暴力的探究
姜维平:官商勾结  薄熙来旧瓶装新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