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独立评论】

【独立评论】中国证券市场可能因造假而崩溃

人气 10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7月04日讯】伍凡:最近,中国大陆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因为伪造数据欺骗美国股民,遭到揭露而信誉扫地。进而引发了中国股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的质疑。很多人说:同样的企业,在美国因为造假被揭露,为什么在中国反而继续圈钱?中国的证监会干什么去了?
草庵: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四、五年前就谈到过。最近,“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先生就认为:创业板 (GEM Board) 将因为大量造假,在三年内崩溃。事实上,不仅创业板,中国证券市场的造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顽疾。

创业板由于造富效应明显,而受到了格外的关注。造假行为泛滥成灾,将彻底摧毁证券市场发展中国高新技术、利用证券市场培育未来的种子企业的目标。

伍凡:在公司上市之前,就出现了一条龙的造假行为。高新技术企业资质造假,高新技术企业泥沙俱下;一些伪技术披着高新企业的外衣,疯狂攫取市场资源。成为政府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而有实际的利益,这些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上。 2008年4月14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下称《认定办法》),规定凡通过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其所得税税率可在3年内由25%减免至15%。

同时,在“5+1地区”(五个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享受“两免三减半”的定期税收优惠;所谓“两免三减半”的政策,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从获利年度起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待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中介机构成为显赫的行业,他们比拼的是与科委的人脉关系。只要基本条件符合,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完美包装。

《时代周报》采访的某高新企业中介公司收费标准如下:规模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收费2万元,2000万至1亿元、收费3万元,1亿元以上、收费4万元;中介代理费之外的专利申请费、产品检测以及其他费用另行计算。去年科技部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官员表示:有一半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都以此手段通过认证。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与拟上市公司中,95%拥有高科技企业的光环;换句话说,以高新技术为上市拉分的中小板与创业板企业中可能有一半是伪高新企业。

草庵:在创业板上市只要符合条件,发审委就能通过。事实上,发审委的门槛很低,连明显的学历不符、研发资金不符都能闯关上市。咨询中介机构对市场数据造假,直接影响对细分市场占有率的判断。去年5月3日,中国首家香港上市现代咨询顾问企业《赛迪顾问》被曝收费编造数据,卷入受到质疑的公司有:立思辰、网宿科技、新世纪、拓维信息、启明信息、辉煌科技、久其软件等,多家公司陷入IPO漩涡。

虽然,在5月10号媒体对此报导道歉,中介机构的“潜规则”在经历市场下行周期后,将逐渐浮出水面。无论是高新企业认证造假、还是咨询中介数据造假,都与市场的资深江湖人士脱不了关系,他们或者曾任职相关部门、或者与相关部门交情深厚,而证监会发审委只要有数据,自己不背负责任,照单全收。

伍凡:再看证监会发审委,虽然在媒体的追究下,否决了造假到极致的胜景山河之造假申请;仍然放过了二次过会的淮油股份、万昌股份等,使投资者大受其害。

另据《21世纪经济报导》披露:在刚刚成立的第十三届主板发审委员名单中,有10名委员来自各大会计师事务所、6名来自各大律师事务所。这些中介机构的人员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链条,包括:其自身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联系、其所承担责任之轻,再再令人无法信服其权威性。

草庵:另外,这些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之低下也是问题。财务造假已经司空见惯,一些公司上市后业绩大变脸,其造假程度已到让人目瞠口呆的地步。常见的现象是:补税与虚增利润。虽然加强了管制,上市之前大额补税的现象已有所减少;但是,利润大跌的现象却层出不穷。

根据年报,2010年创业板的209家公司中有32家业绩下滑,比例超过15%。其中,宝德股份净利降幅达51.53%,朗科科技、恒信移动等5家公司降幅超过40%。而同样的数据,深交所的说法要乐观得多:2010年的创业板公司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趋势;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00%公司有8家,48家公司增幅在50%以上,其中,东方日昇增长率达到182.1%;净利润增长超过100%的公司有7家,49家公司增幅在50%以上,其中,向日葵增长率为165.6%。

但一季报的数据又加深了市场的担忧,截至5月3日,现有的20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负增长的有47家,其中有9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下滑幅度超过30%的累计有18家;真正实现净利润增幅30%以上的创业板公司只有99家,还不足半数。今年上市的56家创业板公司中,就有12家一季报净利下滑。情况不容乐观。

伍凡:除了造假之外,资金使用效率低。一些根本不需要资金的轻资产企业上市,让宝贵的资金被付之高阁。根据深交所的报告:2010年中小板新上市的204家公司超募资金总额超过1,200亿元;从2010年年报披露情况看,上述公司用超募资金归还银行借款约117.28亿元,补充流动资金约88.75亿元,上述两项合计占比17.13%;与主业相关项目投资约55.49亿元,占比4.63%;总使用进度约为21.76%。而创业板209家上市公司IPO融资金额达到1,618亿元,其中超募资金1,002亿元。

截至4月底,上市公司已安排使用超募资金315.6亿元,占超募资金总额31.5%,其中用于与主业相关的直接项目投资和股权投资的比例接近60%,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通资金的比例超过30%。目前,63家公司已安排使用的超募资金比例超过50%,15家公司超募资金已全部明确了使用计划。千亿级的超募资金有70%、80%没有使用,已经使用的部分效率如何有待观察。大部分营收增长超过利润增长,而一些超募的公司买楼、买车、买股票,已蔚成大观。

草庵:虽然许多公司不缺钱,但就证券市场总体而言,资金饥渴症十分明显。上市与再融资成为市场的主议题。圈钱刻不容缓。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的A股市场融资总额达到了1.03万亿元,较2009年的4609.54亿元大幅增长123%,A股市场因此成为全球第一大融资额的股票市场。 2011年前五个月,WIND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场的首发、增发和配股共计募集资金达到了3625.4亿元;公司债、可转换债、可分离债共计募集资金则达到了758.7亿元,证券市场融资累计已经达到了4384亿元。

除了首发融资略有减少之外,股票再融资和债券融资均出现了大幅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197%和235%,总融资增长幅度则达到了56%。国企的重组并购、创业板的造富,都在发出一个声音:再不融资,就太晚了。而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原因,除了规模扩张之外,“经营性现金流”下降却不容忽视。虽然一些上市的中小板与创业板不缺钱、负债率低,但“经营性现金流”下降显示了并不美妙的未来。

伍凡:据2010年报数据显示:深交所上市公司、各板块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主板公司同比下降63.49%,披露年报的中小板公司同比增长5.6%;主要是由于宁波银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大幅增加,如剔除宁波银行这一因素,中小板平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43.3%。创业板公司平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下降41.4%。

造假横行、圈钱迫切、资金错配,这是A股市场的三枚重型弹,引线却未被纳入管理,已经对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被伤害群体”已从个人投资者,蔓延至机构投资者。如果继续下去,中国证券市场、甚至整个金融市场将深受其害,噬脐莫及,只能重来一次。谢谢您的收看,下次节目再见。

草庵:再见。

相关新闻
中国证券公司高层主管卷款潜逃
中国证券创五年新低  宏源巨亏5.8亿
南方证券被关 中国证券业面临破产
中国证券商低估财务损失达十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