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灵珠子:让家长纠结又闹心的“教师节”

慧灵珠子

人气 31

【大纪元2011年09月11日讯】教师节与中秋节接踵而来,许多家长为给老师送礼十分纠结和闹心。年年节日年年送,送什么?如何送?这使家长与学生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头痛不已!

在一些调查统计中,有三分之二的家长支持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规定,要求学校教师不能接受家长或学生礼物。有许多人甚至提出取消变了味的教师节,网络调查显示,有94%的网友建议取消教师节,理由是现在贿赂老师成风,教师节让家长和学生头痛。

教师节变成“送礼节”、“谢师节”,甚至“教师劫”,已是不争的事实。每逢教师节,送礼就成为热门话题,热热闹闹的讨论著。但要送的终究还是要送的,想收的自然也不会拒绝,都不会因为讨论而停止。“现在的社会,风气不正,别人送,自己不送,孩子在校能受到公平对待吗?”“不希望老师另眼看待,只希望老师一视同仁。”“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家长放不下孩子,也就“放不了”老师。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使家长不惜重金也要为孩子选择最优化的教育,毕竟子女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千方百计想法讨好老师。而某些老师也把职业道德抛在脑后,毫无愧色地从家长或学生手中接礼物、拿东西。有的还采用各种巧妙的方式暗示和提醒学生,甚至公开的索要。如有的老师将送礼的学生称为“懂事”的孩子,有的老师提醒学生“教师节不要忘记过去的老师”,等等,使教师节真正成了“谢师节”。在这样的环境里耳熏目染,孩子们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送什么礼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太贵了怕对方不收,家庭困难的也吃不消;太轻了又怕老师看不上、看不起;别人送过了再送又怕重复。现在的教师节礼物可谓花样百出,不断翻新。从贺卡、鲜花、茶叶、茶具到字画、摆件、手表、电子产品;从香水、化妆品到首饰、服装;从礼品券、超市卡、交通卡到手机充费卡、各种购物卡;从请吃请喝到出国旅游;还有直接送红包,甚至有的还送汽车,等等等等,应有尽有。以“教师节礼物”作为关键词,可以搜出5万多件商品,其中有1.2万元的项链。有人还推荐送“四不掉”的礼品,即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扔不掉的东西。如刻了老师本人名字的水晶、玛瑙、玉石等高档工艺品。这样的礼物最适合表达心意,容易使收礼人产生愉悦之感,从而对你感激倍增而久久难以忘怀。

合肥市一中学陈老师自曝已收到礼物破万元了。

有的地方家长送礼“起步价”是500元。有一家长张先生称,要在教师节期间给10个老师送礼。“一年四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新年更要送大头。今年,月饼票200元一张,鲜花150元一束,消费卡也是400元一张,中秋节、教师节挨得近,每个老师至少400元,10个老师就是4000元,这个月工资又洗白了”。张先生向成都晚报记者叹道。当教师节牵手中秋节,家长送礼恐成“月光族”。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家一致的观点是“这已经是潜规则,大家都送,你不送,不是犯傻吗?”

送礼的方式也各种各样。如常规型:家长购置好礼物,或红包,直接以吃饭等面对面的方式亲手送给老师。如隐秘型:在礼物包装里夹上卡片,写明祝语、赠送人等,再委托花店或快递公司送达老师处。如特工型:以邀请老师吃饭喝茶为名,趁老师上厕所等不在现场时,将卡、券或红包塞进老师挎包。如针对型:针对性别、年龄、爱好不同的老师,分别送上不同类型的礼品,使其各享其好,自然心生欢喜。

大陆的送礼可谓研究“精致”。殊不知,“送”与“收”的结果,不仅不是真心实意对老师的尊重,反而是有失于师者尊严,也让正常师生关系变了味,增长了歪风邪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并且已经污染了孩子们的心灵。

据了解,香港现行法律规定,给老师送红包或被老师收红包,会被廉署请去“喝咖啡”。而老师收礼一经定罪为贿赂,情节严重者有可能面临10万港元的罚款以及3年的监禁。老师和家长,谁还会去冒这种风险呢?在大陆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

在大陆,教师节成了“收礼节”、“谢师节”,原因诸多。既有学生家长与教师的素质问题,也有教育领域日积月累的痼疾作祟,更有着社会道德沦落、风气败坏和官场腐败之影响。教师节只是学生及家长向老师送礼,而许多贪官更是利用各种节日大肆行贿受贿,某些节日堪称“全民送礼节”,那些才是真正的重灾区!社会、官场皆腐败不堪,教育领域岂能纯洁干净而不受污染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感叹“在我们的社会,没有任何一个职业、一种头衔、一种荣誉还有光彩”。如果连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无了光彩,这个社会还不可怕吗?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师德高则学风好,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只是不知这一天何时能到来?
2011年9月9日

相关新闻
无烟孔子庙揭牌   营造无烟城市
劳团陈情 吁时薪调至112元
汉字之美比赛  菲华师生拼创意
北园国中陈丽雯主任荣获100年度师铎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