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结束36年 寻战俘感人故事仍延续

font print 人气: 71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1年09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崔清文美国华盛顿DC编译报导)据美国辛辛那提讯报报导,每当苏姗.韦尔森(Susan Wilson)打开她的珠宝盒,看到那个手镯,就会让她想起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士。她很想知道这位男士是不是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她对这个男士所知道的仅止于这个手镯。

他的名字叫彼得.查贝克(Peter Drabic),他的军衔是中士。1968年9月24日,他在越南丛林里侦查时失踪。
  
韦尔森一直想要把这个手镯寄给查贝克。她认为如果查贝克已经回家的话,她应该这样做,不过她对他一无所知。她住在安德森小镇(Anderson Township),有两个儿子,三个孙子,是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s)董事会执行秘书。
  
1971年的夏季,韦尔森13岁,正在安德森中学读九年级。她和妈妈泽拉.格茵(Zella Goin)谈起了战争。妈妈花了3美元为她订购了这个手镯。
  
这些钱都捐给了“美国生命之音(Voices In Vital America)”,是一个专门保护美国士兵名字的非营利性质的组织。韦尔森手镯的内环上还刻有这组织的缩写。

购买手镯时不能选择士兵的名字,目的是在戴上手镯后,记住这个人,为他祈祷。韦尔森每天晚上都在上帝面前为他祈祷平安。1971年正是查贝克被捕的第三年。1973年韦尔森不再带这个手镯,因为当时有591位战俘返回美国。

自从韦尔森开始戴起了这个闪亮的镀镍的黄铜手镯,以表达其对因出任务而失踪或被拘留在越南监狱内的美军的尊崇之后,她从来没有看到查贝克的名字出现在任何一个名单中,但是她却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

经过四十年,韦尔森最终找到了这位中士,他已经返回位于马里兰乡下的家。
  
威尔逊把手镯寄给了查贝克。这位64岁,已经退休了的电话公司职员,如今可以从自家窗口凝望着远处平静的蓝岭山脉(Blue Ridge Mountains),而不再是越南那些被战争摧毁的光秃秃的山头。
  
查贝克打开了韦尔森寄来的包裹说:“每次收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总是很谦虚的面对。”这些年来,他收到很多这样的礼物。他很惊讶人们还惦记着他,对他而言,越战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他抵达越南才13天,就被逮捕了,距离他21岁的生日还差两个月。他在监狱里当了1,635天的战俘。之后,查贝克被转到越南的丛林里呆了400天。他的体重从162磅下降到112磅,那些战俘每天只能吃到两把饭和一些水。
  
作为战俘的最后三个月,他是在一个臭名昭彰,以酷刑洞穴闻名的河内希尔顿(Hanoi Hilton)度过的。被关在监狱期间,他想出了一个秘密的沟通系统,鼓舞大家的士气。之后,他因此而获得了两个铜星勋章。在沦为战俘的期间,没有人知道他是死是活,直到1973年被释放。
  
虽然一生中有四年半的时间在敌人监狱里度过,查贝克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正面人生观。
  
查贝克的名字是彼得,但因为他的父亲也叫彼得,所以他一般以中间名“艾德”称呼自己。
  
他的34岁的妻子黛比.查贝克(Debbie Drabic)说:“艾德不觉得苦,他只是把这四年当作他过去的一部分,就像人们上了四年大学一样。”
  
她说,丈夫“对生活充满感激,最平淡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是最珍贵的。”
  
他说:“四年半都看不到月亮和星星,这样的事很通常。”他停了下来,那是令他胸口作痛的事。
  
他继续说到:“这个不是关于我的故事,我已经违背了我的誓言,过多的讲我自己。”他很礼貌的拒绝了照相:“我不想上报,我不想被人注意。” 说完后大笑。他肯定的说,这个故事“是关于苏姗.韦尔森和那些为我们的国家服务的男士和女士们。”
  
一位十分了解那些不知自己亲人死活的人们内心痛苦的男士,帮助韦尔森找到了查贝克。
  
今年七月份,韦尔森和宝洁公司的员工们去了克莱蒙特郡(Clermont County )的黄丝带支持中心(Yellow Ribbon Support Center)作义工,为海外的士兵组装爱心包裹。在那里她看到了一个装着手镯的盒子,是属于马特.莫平中士(Matt Maupin)的。莫平在伊拉克被敌人逮捕后四年,他的遗物被发现并被送回他的家中。
  
这件事使韦尔森想起了自己的手镯。她把这个故事告诉了该中心的管理员基斯.莫平(Keith Maupin),也就是马特的父亲。
  
基斯建议韦尔森到一个专门列有阵亡英雄的网站上去找查贝克的名字。她虽然试了,但是没有找到。她感到轻松了些,那意味着他已经回家了。
  
她不遗余力的在该中心当义工,同时继续查询。最后终于在七月底,当她在自己的家里用谷歌搜索查贝克的名字时,找到了他。
  
她在笔记中记载着:“谷歌搜索和家中电脑是当时我开始戴手镯时,还没有的两件事。”
  
查贝克回到家乡马里兰,家乡小镇的每个人都参加了欢迎他回家的游行。他说,许多从越南回来的老兵都有很多问题,但是他没有。他在电话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结了婚,有了个儿子。
  
他又停了一下,他喜欢谈论当下。他说;“这些事都过去了,我生活在我所梦想的生活中,我遇到了我梦想的妻子并和她结了婚。我还有一份很好的工作。”
  
“我被关近五年,我曾想如果能够早一点退休就好了。而我确实也早退休了,所以我是很幸运的。”
  
收到一位素未谋面的女士寄来的手镯,是他另一件幸运的事。他说:“就是那样的事,让我成为幸运的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国联邦参议员麦凯恩(JohnMcCain)今天倾身细看当年他在越南成为战俘时所住的监狱模型。
  • 做她的孙女时,她已年近花甲,是一个勤苦,讷言的老婆婆,两鬓如霜,满面皱纹,却是一张美好的容长脸,眼眸明亮,温暖的神色里带着一丝愁苦戚容,那是长期的磨难,忧患带给她的。
  • 花园很美,逛花园却有代价,欣赏美景的同时总会被叮咬几口。就这样,我们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摇摆前行,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成长……
  • 那天一些邻居正兴致勃勃地站在我家门口看大字报,母亲下班回来了,只见她扫了一眼大字报后,竟当众将大字报撕得粉碎,然后豪迈地对邻居们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接着“砰”地一声关上了院门,邻居们面面相觑。
  • 在年少的我看来,继母是“鸠占鹊巢”,取代了生母的位置。十五岁那年我离家出走,仅在寒暑假短暂回家。然而目睹了继母顶住压力禀持科学道德,我生发出对她的由衷敬佩。
  • 一群毕业超过了半个世纪的高雄中学校友,在他们奔波打拼退休之后,由总召陈辰武伙同当年班长刘树台,以及数位热心联系班友的同学,2016年终于把失联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同学们聚集,召开了毕业后的首次同学会,人数虽不到当年班上的一半,在迟暮之年可以彼此分享过往的奋斗人生,把手言欢,也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 妈妈,您的儿子没做错什么,我只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告诉世人“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仅仅因此被非法绑架到监狱。对不起!妈妈!让您受惊吓了。
  • 父母在,我们还有出处。父母走,人生只有归途。“妈妈”,是个古老的话题,是个永恒的思念,是个亲切的称呼,是我们熟悉的背影,是我们生命孕育的缔造者。
  • 人生有聚有散,纵有千般不舍,终须一别。我要回美国了,母女依依惜别,宛若儿时那样,我倚靠在母亲的怀抱里,这最安全、最真诚和最温暖的怀抱,抚慰了我的离愁。
  • 决定我们眼睛看到什么的,并不是外部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