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镜头记录北京的400个“垃圾围城”

人气 18
标签: ,

【大纪元2012年01月20日讯】当王久良学会用google earth后,他将走过的400多个垃圾场都圈在北京地图上,人们惊呆了,原来偌大的北京已被垃圾包围起来。“垃圾围城”的命题不是危言耸听,就在王久良的胶卷、记录片里。作品获奖后接踵而来的好处是北京市已决定在2015年以前,投入100亿元对垃圾场进行治理。

据新京报报导,王久良走过、拍过的400多个垃圾场,在google earth上连起来,就成了一条黄色的垃圾“七环”。他发现北京的野垃圾场都分布在五环、六环中间和六环附近;其次,要注意两个地带的居民区和村子,周围一般都会有垃圾场;接着,分析附近的道路,一般垃圾场都有一条小路通着,但路的尽头却是死胡同,那一般就是垃圾场的位置;最后,因为铲车要不断把新垃圾推到埋好的垃圾上,堆到一块,所以从地图上看,垃圾场一般都有冲击扇的轮廓。

污染超出想像 把他套牢了

在google earth的帮助下,结合实地探访,他摸透了400多家垃圾场的方位,摩托车的行程也随之定格在一万七千多公里。冬天,王久良得顶着寒风伏在摩托车上,到下车时,脚都冻得没了知觉,鼻子却因没戴口罩,嗅到阵阵酸臭。

他怀疑自己的过敏性鼻炎就是这么落下的,但他并未将镜头焦点仅仅对准垃圾场的破败不堪,他在乎的是垃圾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于是,人们记住了一幅幅有些超现实意味的胶片:垃圾堆里,羊吃垃圾,羊倌给羊注射抗生素,而人最后再吃羊肉;被垃圾污染的水畔,有人拍婚纱照,有人生火烧烤。

在他看来,拿出的作品要像刀刃一样,能改变局势。

他的作品不通过令人作呕的细节震撼观众,而通过冷静的宏观呈现让观众意识到:“我们居住的城市正在被垃圾包围”。“不是垃圾包围城市,而是城市包围垃圾”,而这一切,源于人类无休止的物质欲望。

“垃圾围城” 得以解决

“垃圾围城”还没拍完,就拿到了2009年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家年展最好的展位之一。4,000张胶片中,最终展出17张,王久良拿到了颇具份量的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媒体的聚光灯,乃至政府层面的回应,接踵而至。据媒体报导,2010年,北京市政府已决定投入100亿元对周边垃圾场进行治理。

王久良36岁,家住朝阳区定福庄。王久良上过三次大学,前两次都中途退学,30多岁了,才算读完别人二十三、四岁就能拿到的学位。“做不了几个项目了。”每个专题摄影都要至少一、两年时间,让他有了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

他要“入世”,代价却是并不固定的收入和一个自由之身。目的地已经不是所谓的艺术作品,“如果照片只是被一帮艺术评论家品头论足,那等于没做。”

起初,他上路是为了拷问消费社会和资本生产,而北京周边垃圾场污染调查只是个引子。

(责任编辑:洪微)

相关新闻
北京将建大陆最大垃圾发电站
演唱会过后北京工体成垃圾场
北京媒体揭露大陆“留学垃圾”问题
北京媒体尖锐批评“留学垃圾”现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