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慢性疾病与情绪息息相关(下)

麦可.佐尔(Michael A. Jawer)、马克.米克兹(Marc S. Micozzi, M.D., Ph.D.)

人气: 72
【字号】    
   标签: tags:

遗传、脑部受创、漠视情绪,会造成情绪表达障碍

正如本书前面所提到的各种身心的状况,情绪表达障碍大概也是混合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而成。

举例来说,一项研究针对丹麦约八千对双胞胎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个案是遗传基因所造成的,其余的则是环境造成的。

也有研究发现,有过创伤性脑部损伤的人,比较可能罹患情绪表达障碍。

谈到后天环境塑造而成的因素,我们必须考虑另一项生活中的因素。林奇表示,如果父母本身不容易察觉情绪,孩子便会跟他们一样漠视情绪。

林奇写道:“如果母亲或父亲无法感受情绪,他们怎么有能力教孩子有关情绪的事情呢?又怎么能感受孩子的情绪呢?孩子会效仿父母,将情绪宣泄在体内,外表则不动声色。”

因此,母亲难过的时候如果会手脚冰冷,那么女儿便会传承这个模式:躲避强烈情感的时刻,减少血流量,造成手脚冰冷。

这种模式会一代传一代,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全家人皆无法感受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还有人认为,情绪表达障碍的根源,是这些人无法忍受自己的情绪变化被大人或监护者挞伐。

小孩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如果每次都遭到大人否定的话,很可能造成他很大的压力,于是他让自己成为情绪表达障碍的人,以避免重复经历这种压力。

“不要理会情绪起伏,即便有情绪也不要承认。”成长中的孩子唯有用这种方式才能保护自己。“无法表达情感”便成为他日后为人处世的模式。

无法用言语表达情感的情绪文盲

情绪表达障碍的人基本上无法用言语方式表达情绪,那他们用哪些语汇呢?本书前面说过,防护墙厚的人觉得情绪有如陌生的外来语,引用这个比喻,情绪表达障碍的人几乎可称他们为情绪的文盲。

对情绪“词穷”的根源起于哪里呢?有关这点,林奇形容得很贴切:

人类从小学会沟通,父母会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是真实的,他们教小孩用文字来形容身体的感受,如受伤、寂寞、慈爱、难过及高兴等。

每一个形容词都配合了身体某种特定的感受,这是沟通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孩子日后才有能力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种“心的语言”累积成一个词汇库,不同的词汇代表内心不同的感受,好让我们用来形容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因此得以凭直觉感受他人的情感。

可悲的是,情绪表达障碍的人严重缺乏这类词汇。

无论防护墙厚或薄的人,即使与情绪脱钩,词汇库依然存在,可以透过各种管道重新学会使用这些词汇。但情绪表达障碍的人可就不行了。

一个人如果脸红,或罹患偏头痛、大肠急躁症、慢性疲劳症候群、纤维肌痛、幻痛或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健康问题的时候,他们至少会察觉到有地方不太对劲。

情绪表达障碍的人则完全不会发现有任何问题,唯有当他成功克服情感缺乏的问题,“回归”自己的情绪核心,才有能力察觉情感上出现的问题。@(本文结束)

摘编自 《你的情绪体质,决定你生什么病:病痛,其实是身体对情绪的记忆和反扑》人本自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