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走过风华与沧桑 现代科技重现圆明园

人气: 407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3年07月18日讯】(新纪元周刊334期,记者赵芷菱报导)暑假来临,台湾推出重量级特展“圆明园特展──大清皇帝最美的梦”,将倾颓不堪的圆明园,运用尖端的数位多媒体声光科技,重现清朝盛世的场景,带给民众仿佛身历其境的奇幻体验。

火烧圆明园,被视为是西人给中国人烙下耻辱的印记,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不能忘怀圆明园的灿烂与悲情,重建或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盛景,是许多人的梦想与追寻。

科技重现圆明园

为弥补失去圆明园的遗憾,让世人一睹圆明园的风采,今年又恰逢时隔153年(与圆明园被毁前同寿),台湾国父纪念馆从7月5日至9月29日,举办“圆明园特展──大清皇帝最美的梦”特展。将倾颓不堪的圆明园,运用数位多媒体的方式,重现清朝盛世的场景,带给民众仿佛走进圆明园般的奇幻体验。

该特展采用最新4K超画质电视、全球最大65吋全透视萤幕、NFC手机导览、高互动感应体验的尖端展示手法,融合艺术与科技,细致地呈现圆明园文物的肌理与纹路,稀世珍品如真迹般栩栩如生,再现眼前。并运用动画、互动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出圆明园当代的辉煌景象,比如让雍正皇帝带领体验他的皇家园林生活;再看乾隆皇帝,如何借着南巡取经杭州,并以此为灵感设计出他心中的理想园林;而著名的十二生肖兽首,系运用最新全透明液晶显示技术与文物复制品相结合,通过12片透明面板再现十二兽首轮流喷水的壮丽场面;并伴有西洋传教士为康熙帝所谱写的奏鸣曲,一同享受声光与视觉特效,都是这个展览最大的看点。

据悉,该特展是台湾首开展出108件、由台湾搜藏家提供价值至少新台币六亿元以上的珍宝参展,包括家具、玉器、龙袍、钟表等,且大多出自圆明园,其中“铜胎掐丝珐琅麒麟”香炉,和收藏在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的另一只同属一对,深受康熙帝所喜爱;另外还有乾隆御用怀表,上面刻着“北京夏宫战利品,1860年,10月”字样,也是圆明园所流失的珍品(圆明园在1860年代的名字就叫夏宫)。

此外有德国摄影家奥尔默在1873年拍摄的12张玻璃底片,还能清楚看出,当时圆明园西洋楼的主体建筑,是至今被确认最早的圆明园历史影像,又其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实属难能可贵,是最珍贵的展品。

据介绍,在这次展览筹备过程中,北京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等部门在图片、研究内容等方面给予授权与支持,并组团来台参加开幕式;北京市台办副主任王兰栋表示,展览不仅展现中华文化且结合数位科技的创意,透过此次展览,可以预见两岸未来的文创产业交流,会迈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台湾的文创、科技、搜藏实力,在这次展览中,整合了整场输出的创新文创展览经营模式,创造台湾特展产业的历史。据悉,该展览还将计划赴北京、新加坡、美国等地巡展。

圆明园昔日盛景

圆明园座落在北京市海淀区,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所组成,与颐和园相毗邻。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五朝皇帝,长达153年的持续营造扩建过程,集中国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既有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清雅优美,同时也吸取了欧洲园林的建筑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又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也被誉为“万园之园”及“东方凡尔赛宫”。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中的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园内各殿堂内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摆设,并陈列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

不幸的是,这一中国史上最雄伟的帝王宫苑,于咸丰十年(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掠夺焚毁,以后又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入和无数次的毁灭和掠夺,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如今只能从一些西洋楼的断垣残壁中,遥想当年的美丽盛景,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件浩劫与悲哀,徒留后世无限的怅惋唏嘘。

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若问当年英法联军以何理由或是何借口烧毁圆明园?没有多少人能答得上来。也许有人会认为:是帝国主义霸权侵略、对外扩张的野蛮本性所致。不过,根据大陆论坛及博友姚小远的看法,“圆明园的被焚烧是咎由自取”。他分析,如果梳理历史脉络,会发现如下两点:第一、圆明园是大清帝国的皇家园林,跟中国人民无关。由于咸丰皇帝拘禁、虐杀英法外交官的行径,不仅违反西方的国际法,也同样违反中国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行为准则,当时英法两国被彻底激怒,为了报复,英国专使额尔金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为了照顾满清王朝脸面(当时英法正与清方谈判《北京条约》),才另外选择了圆明园。

第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纯属于大清帝国咎由自取,因为无论怎样,比起中国在那场战争中所丧失的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皇帝的圆明园实在算不了什么。对圆明园的大肆渲染和对国土沦丧的只字不提或是轻描淡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英法联军放火报复的愤怒谴责与对清朝专制制度暴行的有意隐瞒,同样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通过如此处理,圆明园才能在“政治动员”中发挥出巨大作用,除一般的激起狂热情绪之外,还能把社会舆论导向现实政治所需要的主题上。

需要说明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报复行动是公开声明的,而且还通过公函的形式,向大清帝国下达最后通牒。可见,从一开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则是把圆明园当做了傲慢无礼的大清帝国的一个标志。

圆明园非一次性全毁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其主体结构还在,据同治年间的调查报告称,尚存建筑约有20处没被烧毁。慈禧太后有心重建圆明园,经两次折腾,都因资金不足或群臣反对而作罢。

60岁生日那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整修了清漪园,后更名为颐和园。比起圆明园,颐和园只能算是慈禧太后的一个心理补偿罢了。这个心理补偿的代价是惨重的,甲午海战之后,清朝就奄奄一息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而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也进一步破坏圆明园遗址。1917年以后,大量农民进入圆明园开荒种地,挖山填湖,山形水系受到了严重破坏,整个福海都被填平,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因此这个帐,不能全算在列强身上。

是否重修圆明园的见解

如今是否重修圆明园,曾引起了大陆学界与网民广泛热论。在陆媒发起的网路投票中,77%的网民选择反对重建圆明园,认为“历史不容抹杀”,应保留圆明园焚毁后的遗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近21%的网民则表达了赞成,认为“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

而大陆研究古建筑学郭黛姮教授认为:“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我们都研究过,但仅靠这些资料就要原样复建圆明园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初那些材料许多都是从海外进口的,现在国内也找不到,而且目前工匠要达到当时的技艺也有困难。”而专研清代历史的王道成教授则认为:“现在的圆明园遗址早就不是圆明园烧毁后的废墟了,为什么不就地整修保护呢?”他希望有生之年还能目睹圆明园的盛景。

圆明园文物的回归与历史意义

根据陆媒报导,大陆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表示,圆明园文物不只一次被外敌洗劫,流失文物估算有一百万件。他说,“有些文物没有标签本身证明是圆明园的,一百年之后我们根本无法分辨。抛去这些无法分辨的,目前其实已知的圆明园文物大概也就是一万件左右,这些是百分之百确认是圆明园的。”

今年4月,法国总统来华访问期间,法国皮诺家族对外宣布将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赠还中国。6月28日,法国皮诺家族即从文物原持有人手中买下了这两件兽首,无偿捐赠给中国,比预计提早了两个月。两尊兽首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同时,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有关兽首的价值见仁见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单纯从艺术价值来看,兽首的价值并不高,但是从综合价值,特别是其激发普通百姓对于文物回流关注的角度来说,是有史以来分量最重、价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圆明园文物。其实,文物回归不是单纯的索要,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文物回归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它昭示了一个国家或者政府履行保护文化遗产责任的决心。

文物能够从海外回到中国固然是好事,如果没有回来,但引发了全民的关注,也是一种“胜利”。就像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巴黎拍卖之后,并没有被带回中国,但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中方也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今天,这两件兽首,能无偿获得捐赠,就是最好的例证。◇

本文转自第334期【新纪元周刊】“焦点新闻”栏目 (第334期2013/07/11)
想提前看到新纪元更多精彩文章吗?请访问新纪元周刊网站:
http://mag.epochtimes.co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