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盐水溪流域 首见条纹小鲃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杨思瑞台南1日电)树谷文化基金会今天发表盐水溪生物调查结果,首次发现上游流域有鱼类条纹小鲃踪迹,但族群面临外来鱼种威胁等生存危机。

树谷文化基金会今年投入经费建立“盐水溪生态指标系统”,调查团队人员5月起进行涵盖上、中、下游流域的生物调查,今天发表首波调查结果。

调查团队成员新化社区大学生态老师吴首贤表示,调查中发现的条纹小鲃原本分布于台湾西半部,属小型初级性淡水鱼,常见体长多为3公分至6公分,繁殖力强却不耐污染。近年因栖地破坏、河川污染、外来种威胁等因素变得较少见;目前在彰化、嘉义、高雄、屏东部分溪流上游还有族群分布。

吴首贤指出,过去文献中没有在台南采集到条纹小鲃的正式纪录,也没有人在盐水溪流域发现其踪迹。当在盐水溪上游发现后,又在原本的调查样点外追加近20个样点,以厘清条纹小鲃在盐水溪流域的分布情况。

他说,调查发现条纹小鲃分布于盐水溪的4个上游河段,但族群量都很小;当时曾在捕获条纹小鲃的诱笼中同时捕获俗称笋壳鱼的斑驳尖塘鳢,其中一尾被捕上岸后,吐出2至3尾条纹小鲃残体,可见这种外来种的肉食性鱼类,有捕食条纹小鲃的情形。

吴首贤表示,除了外来鱼种威胁,条纹小鲃对环境与水质要求略高,不耐农药与污水;栖地的开发破坏、河川整治的边坡水泥化,都是其生存环境消失的主因。

树谷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董雅坋表示,条纹小鲃具有观赏价值,调查团队本来担心发表后,会引发民众或水族业者野采热潮;但还好调查地点较为隐密,也呼吁民众勿刻意捞捕。希望调查结果发表后,各界能更重视环保问题;如果盐水溪水质够理想,条纹小鲃族群就能有更大的栖息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