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仍有漏洞 涉及法律问题

人气 16

【大纪元2015年01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贺诗成、梁珍香港报导)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深圳表示,“沪港通之后应该有深港通”,令A股当日升3.58%,创逾5年新高,不过热潮持续短暂,昨日(6日)A股即掉头向下,沪指升不足1点,深指升147点。而恒生指数亦未能受惠,一连两天都表现强差人意。

沪港通去年底开通,李克强曾表示希望引入外资改革大陆金融体制,不过,最终效应颇为“冷清”,甚至被形容为“幽灵列车”,致使中港投资界对深港通反应分歧。

《商报》昨日在报道中引述深交所首席经济学家季孟增称,深港通可能会今年五一前后推行,初期额度安排与沪港通基本相同,不过,深交所否认季孟增是其工作人员。但香港特首梁振英昨日表示,他会与国家有关部门保持联系,希望尽早开通深港通。

然而,沪港通施行以来“人气不足”的现象令市场颇为担忧,曾被寄予厚望的沪港通一直呈现“南冷北热”态势。期间无论是沪股通或港股通,都没有出现当天额度用尽的情况。沪股通甚至出现资金净流出现象。

2014年11月下旬,申银万国证券董事长李剑阁曾表示,正在计划推行深港通,但是受沪港通交易不及预期热烈的影响,深港通进程将会放慢。不过,去年12月发表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促进深港合作工作方案》将深港通正式纳入其中,意味着深港通有望及早推行。

基金公会:沪港通有不足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昨日公布一份沪港通调查报告。报告引述41家基金公司对沪港通的回应,几乎所有公司均表示,有技术及法律问题必须解决,涉及实益拥有权、权益披露、投资额度及税收不确定等问题。

基金公会主席李锦荣表示,调查显示沪港通首阶段北上的资金流量未能充分反映潜在需求,法律及技术问题令很多传统长仓基金经理暂未能使用有关措施,相信随着问题逐步解决,使用量将稳步上升。

另外,在权益披露方面,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表示,根据《大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已发行股本百分之五时,就要申报。但对于大型公司而言,如果旗下有很多子公司,就很难清晰计算。

至于深港通方面,李锦荣认为需要一段时间后才会见到有关措施。他表示沪港通的经验可以作借鉴,协助深港通的研发及改良,不一定要完全解决沪港通的所有问题,才推出深港通。

市场对深港通反应不一,丰盛金融资产管理董事黄国英对深港通反应较冷淡,表明不太期待,主因现时A、H股价高,外资不会高追A股,加上深圳股价更贵,没有理由水向高处流,“除非可以整日看大市,否则不值博”。

深港通为改革金融体系

在李克强发表应该有深港通的言论前,曾带同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银监会、证监会等多个部委首要官员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下称微众银行)见证该行第一笔放贷业务。

李克强表示,微众银行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互联网金融银行,表明可以用这种方式改变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他曾表示,让大陆银行和金融机构把利率压下来是很难,最好的办法以跨境的资金流入,迫使大陆的资金成本下降。

沪港通原本的设计,就是在限定的交易额度之内通过境外资本和境内资本的自由出入,通过跨境人民币资金的有效渗透,降低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冲击中共权贵的阻力。

中共治下经济畸形

有分析人士认为,李克强上任以来的经济改革举措不断遭遇中共权贵及中共体制阻挡,使其改革成效打折扣。此番言论,表明李克强希望通过开通深港通,和当初沪港通一样,推进中国金融改革。

早前《大纪元》报道称,中国经济在中共的统治下结构畸形,中共权贵阶层掌控国家所有重要资源,资金和财富向权贵阶层倾斜,私营经济活动受到极大压抑,相当一部分实体经济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盈利能力低下,长期缺乏资金,转型机会渺茫。中国经济缺乏内生动力,基本依赖外部市场的需求和大规模借债投资来拉动,造血功能失常,成为典型的输血型经济。

若要改变中国经济目前的失衡状况,就要先将资金注入私营企业和实体经济领域,并且需要银行贷款支援。然而,大陆银行业一直把持在中共权贵手中,整个中国金融业均被垄断。

而人民银行2014年以来一直实施货币宽松,却无法解决企业资金饥渴问题,大量资金没有流入最需要资金的私营企业和实体经济,银行为利差不断将资金转移,同时把钱发放予自己的“关系户”,形成影子银行,推高整体利率市场。

责任编辑:何嘉林

相关新闻
美媒:仅开通一天沪港通就失去吸引力
胡孟青忧大陆庄家操控港股
伍凡:沪港通的梦想  防止人民币自由兑换
高盛:中国明年GDP或下探7%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