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从中国古籍医书中找到治疟良药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人物屠呦呦

成雯瑞典

人气: 220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5年10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成雯瑞典报导)

治疟缘起

在1950和1960年代,疟疾出现了抗药性,中国南方的疟疾发病率开始上升,并在1954年、1960年和1970年爆发过三次大范围的疟疾大流行。然而中共政府认识到疟疾病的严重性却是由于当时的越南战争。那时疟疾也在越南肆虐,因感染疟疾而死亡的越南士兵比作战伤亡还要严重。为了支援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北越政府和军队,毛泽东亲自下令,1967年5月23日,由全国多个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寻找抗疟新药的研究工作正式开始,代号为“523”项目。这实际是一个秘密的军事项目和政治任务。

被选中加入这个秘密项目

“523项目”开始一年多时间里的研究重点以西医的药物合成为主,但是合成药物在人体实验中表现的毒、副作用都太大。中共当局这时想到了中医,于是在1969年1月,北京中药研究所(现称“中国中医科学院”)被选中加入了这个项目。因为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学术权威都被打倒了,当时作为助理研究员,只具有初级职称的屠呦呦即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项目组的组长。屠呦呦具有中西医双重教育背景。

海选中药方 锁定青蒿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通过查阅大量古籍医书、拜访民间老中医和搜集民间偏方的方式,首先海选出2000多种可能药方,接着又筛选出640多种抗疟药方,然后又重点对200多种中草药植物的380多种萃取物进行动物试验,可是都没有成功。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发现了学名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一种青蒿的萃取物有效果。

发现青蒿素

可是青蒿萃取物的效果并不稳定。屠呦呦继续查阅古籍医书,发现晋朝时期的医学家葛洪(公元283-364)的著作《肘后急备方》中有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拿一把青蒿放到两升水里浸泡,然后把青蒿拧出汁来喝下去就行了。屠呦呦由此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是传统的中药煎煮方式温度过高,会破坏青蒿有效成分的活性。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开始使用乙醚作溶剂,对青蒿进行低温萃取。经纯化的青蒿萃取物在对动物实验中获得极大成功,治疗疟疾有效率达到100%。1972年进行的临床实验也获得成功。经过其它科研单位的重复实验后,青蒿的这种有效成分被命名为“青蒿素” (Artemisinin)。屠呦呦则因为亲自参加人体实验,以身试药,得了中毒性肝炎。

成就被淹没

因为“523”项目涉及军事秘密,所以有关青蒿素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公开发表。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了,“523”项目的军事内涵虽然自动解体了,但是项目成果仍然不能对外发表,而只能在内部交流。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有关青蒿素研究的中文论文才于1977年首次被发表,1979年在英文报导中首次被提及,而正式的英文论文到1982年才被首次发表,但是所有署名都是以集体的名义。1978年后,对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开始得到国内、国际上的一些奖项,但也都是集体奖。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继续默默地钻研青蒿素,并于1992年又发现了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疗效是青蒿素的10倍。

被美国同行发掘

2005年,美国国立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的教授路易斯•米勒博士(Louis Miller)在遇到中国同行时,抓住机会问谁是青蒿素的发现者。米勒博士得到的回答是白眼或一脸茫然。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开始了自己的调查追踪,最后终于定位在屠呦呦这个名字上。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开始在海外远扬,并于2011年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研究奖(The Albert 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这个奖项在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医学奖。

名字中的命运密码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时值民国时期。儒学丰厚的父亲从《诗经•小雅•鹿鸣》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蘋……;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诗句中取出“呦呦”二字作了她的名字。“呦”字音“优”,“呦呦”的意思是指鹿鸣的声音,让这个名字充满童趣。这几句诗的大概意思是,鹿儿呦呦地鸣叫着,悠闲得在原野上采食着青蘋、青蒿,或岑草。

青蒿是鹿儿的主食,屠呦呦为治疗疟疾研究了一辈子的青蒿,用俗话说,真可谓吃对了这碗饭,似乎屠呦呦就是被命运选定来发现青蒿素的那个人,而不管她有没有海外镀金背景,有没有博士和院士的头衔。研究青蒿又让屠呦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躲过了被批斗的恶运,虽然做实验辛苦,却也相对平安,应了诗句中的“蘋”(平)字,而她的丈夫在那时则是被关在“五七干校”(相当于现在的劳教所或劳改农场)接受劳动改造。第三个巧合是,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时的导师名字叫:楼之岑。

责任编辑:童景

评论